“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初冬时节,我们从长汀城东行,驱车向深山里的铁长乡而行,不知道翻越了多少重山岭,在一片竹海林莽中,一个古香古色的山村豁然映入我们的眼帘。从山顶俯瞰全村,静谧安详的村庄美如田园诗画,让我们兴奋不已。
古村黄家地全景
我们停下了脚步,村前一条潺潺的小溪哗哗流淌,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不期而遇的客人。村口几棵虬枝劲柯的老朴树,在寒风中抖落片片红叶,好像也在愕然我们的到来。在村中的祖祠前,古稀之年的退休干部曾广胜正好也从县城回村办事,闻讯赶来为我们“导游”。原来,这个隐居深山的古村落叫黄家地,但全村的居民都姓曾,有400余人。曾氏一族的开基祖曾天万明末清初由连城文亨迁此开基,至今已历300多年,开基以来已繁衍至繁字辈共14代。黄家地由此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也是客家人迁徙流转历史的一个缩影。由此地繁衍出的黄氏后裔,分布于黄家地、汀州镇、丘地和江西、宁化、永安等地。
曾氏后裔以耕读传家,文风鼎盛,后代屡有在科举中成就功名者。黄家地曾氏天万公祖祠的正门两侧至今还有雌雄石狮一对,曾文胜告诉我们,原来祖祠大门有石鼓石锣各一面,庭院里还有闽县儒学正堂、奉政大夫曾毓澜(1818—1890),诰授奉政大夫、曾任江西宜春府湖口县知县的曾兴瑞(1824—1888),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等人立的石桅杆,可惜“文革”期间被毁坏了。
曾氏天万公祖祠
曾瑞春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三甲第73名。他原本在长汀宣和(今属连城管辖)的培田南山书院边教书边自学长达十年之久。终于等来京城会试的机会,曾瑞春进京赶考,榜上有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出仕为官后,曾为南山书院题写楹联:“十年前讲贯斯庭绿野当轩宝树滋培齐竞爽,百里外潜修此地青云得路玉堂清洁待相随。”并作《南山书院记》,称:“岁庚申(1860年)承吴君化行昆玉召典西席,馆于南山。嘉木葱郁,胜概清幽,鹿洞鹅湖殆不啻也……”留下一段百年佳话。笔者曾有幸见到曾瑞春的一幅书法真迹,其书法源自“二王”,清雅从容。书法内容为写与友人的一段论古代书法艺术的文字:“粤惟上古未有笔墨,以竹枝蘸漆书于竹木,漆腻竹坚,画不如意,头粗尾细,自然之理。”可见其于书法之道研究颇深。(www.daowen.com)
和所有的客家宗祠建筑一样,祖祠正门的门联道出了其历史渊源。横批“沂水春风”,告诉子孙后代曾氏先祖来自山东沂水一带。上联“东鲁文风古”,下联“南丰世泽长”,又昭示着宗族以诗书功名传家,且与江西南丰有着某种关联。走进这座三进砖木结构的祖祠,蓦然感觉到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正厅左右两侧,“忠孝廉节”四个楷书大字,每字高约1.5米,宽约1米,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这个无名村落仍然高扬着先祖的精神旗帜,不禁令人生敬。只可惜原来祖祠里悬挂的许多诗文匾额、木刻对联、出行仪仗等,都在“文革”中悉被烧毁,这些承载着曾氏先人智慧、追求、功绩的珍贵文物,只能想象而不见实物了。
大夫第正门
和天万公祖祠相邻的是“大夫第”,同样一座青砖黑瓦烽火墙建筑,从现存建筑面积看,大夫第的规模和建筑工艺都比祖祠更胜一筹。大夫第也是前后三进结构,除正门外,还有左右两道侧门。正门门厅的屏风雕有精美的“五蝠捧寿”木雕,花厅天井的两侧竟然使用了当时极为少见的青色琉璃花格,显见主人见识不凡。曾广胜告诉我们,大夫第的主人就是清同治年间曾任闽县儒学正堂、奉政大夫的曾毓澜。曾毓澜告老还乡后建造了大夫第,据族谱记载,当年曾是“东壁图书西苑翰墨”的官宦书香之家,还悬挂有御赐的宫灯,五彩斑斓,十分豪华。勤于治学的曾毓澜在后堂特地辟了一座藏书楼,藏书无数,也可惜“文革”期间全部被烧毁,今天的大夫第一侧已经坍塌,但曾氏一族治学求仕光宗耀祖的精神追求却始终勉励着后人。“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黄家地文风炽盛,仅在清代,村里的曾氏子弟考取邑庠生、举人、岁进士的就有52人之多。民国时期,还出了一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后封少将军衔的曾纪汉。一个几十户人的小村落,竟然英才辈出,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我们穿行在黄家地的古民居中,尽情游览这里留存的历史风景。一块精美的门墙石雕,一张漆彩剥落的桌椅,一张泛黄霉烂的纸片,都成了解读这个古老村庄的“金钥匙”。偶尔抬头,村后的后龙山巍峨高耸,近在眼前。葱葱郁郁的山林蕴涵着丰富的水源,从山上倾泻而下的一条小溪涧贯穿全村。沿着溪边的鹅卵石古道,我们饶有兴致地缓步攀登,古道弯弯曲曲、百折千回,路石光滑圆润、处处履痕。想见有多少执着的脚步从这里起程,踩过无数的朝暮晨昏、风霜雨露,只为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富贵梦想。站在层层梯田之上,瞻望云霞灿烂,恍若置身仙境。泉声在耳,满目苍翠,甘洌的山泉水滋养着这个百年村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遥想当年,这里曾响起耕田劳作的动人山歌,也曾响起子曰诗云的琅琅书声。时光远去,多少风景已经不再重现,只有溪边浣衣洗菜的姑婶妹子,村头划拳斗酒的叔伯兄弟,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一份难得的亲切与熟稔之中,悠长回味。
黄家地古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