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下洋村中的古街巷穿行,村中遗存的明清宗祠古建筑虽然风光不再,但仍随处可见它们沧桑的身影。黑瓦马头墙、鹅卵石街巷、紫红石雕大门、古石桅杆基座、拴马石……残存的历史碎片在今天温润地折射出当年村庄的人文与教化。
下王开基创业始祖四郎公祠,坐北朝南,位于上庙自然村,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建。墙体沙灰包墙,“小四殿”浮梁式结构,外有院坪、东门,新中国成立前还保存有烽火台,20世纪60年代被拆毁,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四郎公祠为下王太原郡王姓总祠,祠中正厅高悬“笃亲堂”匾额。厅中前柱刻联:“笃诚守信尚义崇隆光祖德,亲宗睦族团结奋发效前贤。”后柱刻联:“历秦至唐及宋槐荫垂裕古今永,经晋徙赣入闽汾水流芳世代长。”周围还有众多同宗各分支祠堂等古建筑,皆保存完整。在四郎公祠中,笔者有幸一阅清道光二年(1822年)版的《太原下王宗谱》,此为下王村第二十三世孙王国桢编修。其《笃亲堂条规》中,列明“敬奉先灵”、“急完公务”、“敬守祖业”、“调正世系”、“谨端风化”、“敦笃宗谊”、“遵循礼节”、“推解思意”、“维正俗尚”、“调和气习”等规则,告诫族人世代遵守,违者必受惩罚,不能入谱、进祠。这些条规涵盖了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完全是正能量的。
下洋村宋代霸王庙祖庙今址
村中有一座古建筑“卫守府”,俗称“官厅”。位于下王村羊子栋后侧,本名“巽公祠”,三进两栋,坐东向西,前有围墙,后有仓院。砖木结构,左右围屋构造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习惯称之为“大屋下”。建年不详,以其裔王菁于嘉庆壬申年(1812年)授例卫千总职,旌匾:“卫守府。”并于右侧设立“武厂”,传为当地关公会议事及练武之地。府室及武厂房至今仍存。清末和民国时期,武厂是当地“关公会”的活动基地,来自武平北部各地,上杭官庄、回龙等地,以及濯田本地的武术爱好者,平时分散在家中习练武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聚集在武厂下,相互切磋拳术、刀枪棍棒等武艺。关公会的活动宗旨是:“习武强身,防盗防暴,守护家园,与人友善。”(www.daowen.com)
据王大文介绍,下王先族遗传,如遇外迁族亲,交谈时问询对方故乡形貌,就可出示秘语“七星桥一把筷子一摞碗”,意指下王村中主通道有七座跨圳的石板桥,村中连片的池塘和其中相隔的众多土堤喻指一把筷子一摞碗。对方如答“三街四巷九罗墩”,意指濯田集镇的“郑坊街、尚义街、兴隆街”,“巷头、巷尾、蓝屋巷、大屋巷”,以及周围的“花园墩、梅村墩、廓落墩、牛子墩、猪头墩……”等九个高地大土墩。双方就可认定互为本族梓叔,受到盛情接待。这一秘语因上代多有保留,今人多已不知。
20世纪90年代初,徙台乡人李炳明老先生以《长汀濯田霸王庙》专题撰文编入自传《浮生七十》一书,在台湾出版发行。四郎公后裔、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教授王业键先生也发表诗篇怀忆故乡霸王庙:“新乡那得似故乡,故乡泥香稻亦香。一练溪澄通远海,半空云幻涌高冈。田畴春雨千顷绿,郊外秋风一色黄。盖世英雄豪气在,霸王五庙镇南疆。”2010年正月十五,龙岩电视台、江苏卫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台湾客家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来下洋村,采访下洋村的霸王崇拜和正月半霸王巡游民俗活动。今天,下洋村的霸王崇拜文化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下洋村也借此开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相关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