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宋皇裔黄氏,聊慰乡愁,筑城而居

南宋皇裔黄氏,聊慰乡愁,筑城而居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军追兵又至,为逃避元军的缉拿,赵若和改姓黄,率众筑城而居,终世隐居于深山幽谷。直到明洪武十八年,御史朱筌在审理一桩赵若和后人黄明官的“同姓通婚案”时,查阅了黄家的族谱,方知硕高山下的黄氏乃是南宋皇帝的遗脉。为了确保指挥中枢的安全,筑城者在完璧楼的对面建有一座二层楼,与之相连的是具有内城特色的夹墙,可惜已大多遭毁坏。城墙高6米,宽2米,周长1082米,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

南宋皇裔黄氏,聊慰乡愁,筑城而居

说起赵家堡的来历,我们须回顾一下南宋末年的元、宋之战。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剽悍的元军铁蹄一路南下,踏上了广东崖山,忠烈宰相陆秀夫背少帝投海殉国,原指望能偏安一隅的宋朝廷遂告消亡。在此前一年,随少帝南迁的闽冲郡王赵若和与侍臣等夺港出崖山返回福建,不想途经厦门海域时突遇飓风,迫不得已在湖西登岸。元军追兵又至,为逃避元军的缉拿,赵若和改姓黄,率众筑城而居,终世隐居于深山幽谷。

直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筌在审理一桩赵若和后人黄明官的“同姓通婚案”时,查阅了黄家的族谱,方知硕高山下的黄氏乃是南宋皇帝的遗脉。于是朱筌奏报朝廷,准许其恢复赵姓。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的第十世孙赵范(字范之),出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后衣锦还乡,重建赵家堡(即今内城)。身为“龙子龙孙”的赵范常思国耻,为激励后世,他在城堡中心建了一座三层四合式、高20余米、周长88米的完璧楼。“完璧”取意“归赵”,顾名思义,他企盼有朝一日能重回昔日的“大宋江山”。

笔者走进完璧楼,这是赵家堡的核心建筑、指挥中枢,带着明显的军事建筑特色。每层有房16间,共48间,可屯兵,可住人,可议事。墙体上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在楼底的天井边上,有一个隐蔽的地道口,下有地道通往城外。为了确保指挥中枢的安全,筑城者在完璧楼的对面建有一座二层楼,与之相连的是具有内城特色的夹墙,可惜已大多遭毁坏。赵家堡博物馆的管理员介绍,湖西依山面海,距海岸不过10公里,历史上这里倭寇海匪为患,当地的土著居民也对赵家堡内居民构成威胁。当年常有匪寇围城攻堡,堡内居民据城而战,力攻不下,匪寇就改变策略,断绝城内粮水。可是围困数月,城内依旧把新鲜的鱼肉蔬菜高高挂起在城头示威。这些粮菜就是通过地道从城外秘密运进来的。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的儿子赵义(字叶麟,号公瑞,官至文华殿中书舍人)考察了开封杭州宋代两都建筑的布局,扩建了外城,赵家堡的面积遂大大增加。外城是开采当地盛产的青石剖成条石砌基,墙体用黄土、河沙、壳灰拌成三合土筑成,坚固异常。城墙高6米,宽2米,周长1082米,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为了保证重点防御,位于敌主攻方向的城门又筑有“瓮城”,即城门之内又有城门,双重防护,用以拒敌。(www.daowen.com)

完璧楼全景

20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曾会同国家城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专门考察了赵家堡,并题词“赵家堡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城堡遗址”。赵家堡作为军事庄园的建筑特色也引起了更多行家的注意。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赵家堡的建造者或许是从其祖先有国难防、兵败灭亡的家史中得到了教训,而将国防的意识移植到了“城防”上,显见其良苦用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