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普通的闽南山区寺庙,因为65年前记录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抗战故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并为此跨海驱车来到有着“万丈丹梯”美誉的南太武山麓。
山路蜿蜒盘旋而上,南太武险峻如峭的层峦叠嶂訇然映入眼帘。由于海拔较高,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山上的居民近年大多已迁居到山下的村镇,只有少数眷恋故土的村民还固守于此。我们试着向山间田野里的农人打探“得胜庙”,可他们却一脸茫然。
山路上又驶来了一辆摩托车,车主正好是得胜庙所在的省(沈)岭坪村村民,这下有向导了。可是,通向得胜庙的黄土路却糟糕得出人意料,雨后不久,路面被超重的运石车碾压得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我们在颠簸中艰难前行,想象着60年前的战斗情景。当年的葱郁森林如今已成濯濯童山,还好有山民种植的杨梅、龙眼树点缀其间,四周的山岭才不致显得太荒凉。
得胜庙全景
我们的目光不停地在搜寻黄色玻璃的飞檐翘角。半小时后,来到一个幽静的山坳,经过一片开阔地,在一泓碧水的映衬下,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梅峰寺终于现身眼前。远远望去,梅峰寺一点也不金碧辉煌、气宇轩昂,在寂寞空旷的山间似乎也不太引人注意。直到我们走到庙门跟前,先入为主的印象才渐渐改变。
庙门门楣上方的一块以“得胜庙”为题的石刻碑文,简要记述了1940年2月,驻守龙海港尾的国民党陆军第75师某团三营,抗击从厦门渡海进攻的黄大伟伪军,在兄弟团的帮助下迫使三团伪军反正的史实,并说明了改梅峰寺为“得胜庙”的缘由。尽管碑上的文字已经风化,却还可以不费力地辨认。细读碑文,眼前的小庙逐渐在我们眼里厚重了起来。
深山来远客,得胜庙主人、年过八旬的陈垫老人,热情地迎了上来。她是原住持江水兴的妻子,从1938年开始就在庙里生活。她告诉我们,得胜庙历代相传不禁荤腥,于是她把家安在这里,两个儿子也在庙中长大成人。老人引着我们在庙中边浏览边介绍,我们对得胜庙的了解也渐渐多了起来。(www.daowen.com)
原为梅峰寺的“得胜庙”,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寺中墙壁上至今保存着当年寺院住持喜山撰写的《梅峰寺碑记》。此后迭经战乱,几次重修。“文革”期间更是遭到人为破坏,规模建制大不如前。由于地处偏僻,缺乏财力,近年虽然有厦门、港尾、石码等地群众捐资,但远远不够修缮之用,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修补。
谈到“得胜庙”名字的来由,陈垫老人说:打日本时自己躲避在山区的娘家,没有目睹事件的经过。2001年,78岁的丈夫去世后,是役的知情者也无处可找。那段史实现在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附近老百姓几乎对此一无所知,幸好这块记事碑还完好无损。
“文革”时期,庙里的佛像被红卫兵砸坏,庙门左右两侧的对联石柱也被凿毁,但这块石碑却被江水兴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保存了起来。丈夫去世后,照看寺庙的任务落到了老人的肩上,她说自己虽然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但也知道要尽力管好得胜庙,保护好这块石碑,保护好这段难忘的历史。这也是老伴临终时的嘱咐。
归途中,我们的耳边回响着陈垫老人的话语:“多少年了,几乎没有谁特地来打听‘得胜庙’的事,今天有记者来采访,真是让我高兴。”心头不由地沉重了,人们总在遗忘那些原本不该忘却的旧事,而有些往事并不如烟啊。
陈垫老人是庙主人的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