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其名屡见于戏文、小说的木棉庵,原是闽粤古道上一处极为普通的游人歇脚处。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时政变迁、人为毁损,十三庵中唯独木棉庵留存至今,其余庵站早已烟消尘灭,连遗址也鲜为人知。因此,后人只能在宋元诗词中,去体味木棉庵昔时的容颜。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地处穷乡僻壤的木棉庵,是使匆匆过客平添凄清离愁的长亭:苔色浸染的石阶,落叶满地的庵堂,寂寞的猿啼,苍凉的鸟鸣,透出森森凉意。
历史上其名屡见于戏文、小说的木棉庵,原是闽粤古道上一处极为普通的游人歇脚处。
史载,宋淳熙年间(约1176年前后),郡守傅伯寿以漳潮之间路远驿疏为由,在漳州至闽粤交界处的汾水关沿途,设置了13座庵堂,方便长途跋涉的行人憩息打尖、躲风避雨。
木棉庵今景
“木棉庵,在府城南十二、三都。”(明黄昭仲修纂的《八闽通志》);“木棉庵,在府城南二十里木棉铺。”(清谢道承修乾隆二年刻本《福建通志》);“木棉庵,在龙溪县南二十里。”(清官修地方总志《大清一统志》)历代方志关于木棉庵的记载,皆寥寥数语。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时政变迁、人为毁损,十三庵中唯独木棉庵留存至今,其余庵站早已烟消尘灭,连遗址也鲜为人知。因此,后人只能在宋元诗词中,去体味木棉庵昔时的容颜。
宋理宗端平初(约在1234年)进士出身的秘书少监兼中书舍人刘克庄因弹劾权相史嵩之被贬知漳州,其《木棉铺》一诗云:“庵远人稀行未休,风烟绝不类中州。何须更问明朝路,才出南门极目愁。”(www.daowen.com)
元代无名氏有《题木棉庵诗》一首:“石砌苔稠猿步月,松庭叶落鸟呼风。客来未用多惆怅,试向吴山望故宫。”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地处穷乡僻壤的木棉庵,是使匆匆过客平添凄清离愁的长亭:苔色浸染的石阶,落叶满地的庵堂,寂寞的猿啼,苍凉的鸟鸣,透出森森凉意。
木棉庵所在地木棉村,现有村民2700余人,原住民有十大姓,分别是陈、王、孙、马、许、萧、姚、柯、黄、龚,如今只余陈、王、孙、马四大姓。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题刻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聊慰乡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