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维源,林氏义庄第三代庄主,是清代台湾首富。他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仿照苏州园林风格兴建的台北板桥别墅,现已成为宝岛著名风景。
19世纪70年代,钦差沈葆桢办理台湾海防时,计划在泸尾(今淡水)建造洋式炮台,他立即表示愿捐助万金以成其事;福建巡抚丁日昌视察台湾,主张在台修建铁路,维源慨诺捐银50万两,后因各种原因,铁路未能开工。
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维源捐银50万两,作为中法战争善后经费,朝廷特为此嘉奖,并授予内阁侍读,后又迁任太常寺少卿。第二年,刘铭传在台湾推行新经济政策,开展洋务运动,维源竭力支持,出任抚垦帮办,开垦新旧荒地17万余亩。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源以清赋有功,晋授太仆正卿。清延授维源内阁中书,钦赐三品卿衔一品封典。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不当日本“顺民”的林维源及其后代离开世代创业的台湾,回到祖籍福建漳州定居,临行捐银100万两给岛上军民抗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林维源因病医治无效,卒于厦门,遗体葬于故乡白石保吉尚村。
林尔嘉,字叔臧,林氏义庄第四代庄主,是厦门家喻户晓的人物。
甲午战后随父迁居厦门的林尔嘉,因怀念台北板桥别墅,在鼓浪屿请能工巧匠仿其规模建造菽庄花园,成为旅游观光的名胜。(www.daowen.com)
1905年,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厦门商务总会经理,提出许多改革经济、发展实业的主张;时厦门已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中外商旅云集,凡地方治安及商民一切正常权利,他莫不竭力维护。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任福建铁路总理时,十分赞赏林尔嘉的才干,遂请其赞襄,并聘为商部顾问。
清末,国力衰竭,清政府拟整建海陆军,重振国威。林尔嘉出于爱国情怀,捐献200万两银,遂被晋升为侍郎。岂料清政府为庆祝慈禧寿诞,挪用这笔款项修建颐和园,林尔嘉的夙愿成了泡影,于是他辞归故里。
1945年日本投降,林尔嘉回到阔别了50年的台湾,重振家业。1951年11月12日因患哮喘病而终。
林尔嘉对故乡的教育事业也极为关心,厦门师范学堂、漳州师范学校、华侨女子学校或由他创办,或在他的支持下兴办。林尔嘉还是香港大学的捐创人之一。
(刊于2002年12月8日《厦门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