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在闽南家乡的讲学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崇祯七年(1634年)回家守墓时讲学于漳浦北山,当年5月与次年5月两度应有司之请到漳州紫阳书院讲学,编《榕坛问业》一书;二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3月至次年5月,讲学于漳浦故居明诚堂和漳州江东邺山书院,著有《明诚堂问业》、《邺山讲义》。
黄道周积极为国事献言献策
明诚堂(今黄道周纪念馆)在今漳浦县城东约1公里的石斋村,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黄道周从铜山移居漳浦,曾在此讲学、著书。
明诚堂初名东皋书舍,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改建为四合院式堂屋,名明诚堂。堂内至今仍保存着黄道周手书横匾“东皋书舍”、“明诚堂”及一副楹联:“人从剥复后始见天地之心;我在畎亩中犹乐尧舜之道”。表达了弘扬传播尧舜品德的决心志向,阐发了天地人盛衰消长的科学哲理。黄道周精天文历数,当时闽、浙、粤三省前来听讲学生有1000多人。其著作《易本象》、《易象正》、《三易洞玑》大都在此写成。(www.daowen.com)
在明诚堂的天井中有天方图,俗称天地盘,是黄道周研究天象、演绎易经和讲授天文学时用的仪器。天地盘为一正方体大石盘,台阶是两层,下层每边长5米,高37厘米,上层每边长3.7米,高42厘米,盘面刻16284个方格,方格间刻同心圆8圈。方格表示地,圆圈表示天,用以观测天象,预测阴晴风雨、二十四节气变化,指导农渔生产。
黄道周另一讲学处邺山书院,建于今漳州市龙文区蓬莱峡,由与善堂、三近堂、乐性堂三座建筑组成。黄道周在此地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最能反映他的教学思想和特点。黄道周十分推崇“仲尼好学,周公力行,伊尹知耻”,注重学、知、行的统一,主张君子应“翱翔德林,容于山水泉石之下”,他把好学、力行、知耻比喻为“近山、近水、近月”。
世易时移,当时学子云集书声琅琅的邺山书院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伫立书院,虽然物是人非,但先哲教诲余音缭绕,留存世间的思想光辉却是时空所不能湮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