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姚宽在《西溪丛语》中记载:“建州龙焙西北,谓之北苑。”周绛《茶苑总录》称:“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的序言即提及:“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一代文采风流的多才帝皇把北苑茶推向了极致。为什么北苑御茶会在众多茶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身份独尊的御茶园而备受青睐?谢飞神秘地对我们说,一会看到铁的证据真相就会大白。
来到一片新种的茶园,临溪的一角,赫然一座亭阁,亭中一块巨石兀立于其中。谢飞告诉我们,这里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茶园凿字岩摩崖石刻和作坊遗址。北苑御茶园“凿字岩”摩岩石刻在距焙前村部约5华里的“林垅”山坡之上,岩高约3米,长约4米,宽约2.5米,岩石下面刻有楷书八十字,每字约20×30厘米,为北苑茶园纪事文。岩刻左侧面刻有70余字,每字约10×15厘米,因长期受风雨侵蚀,渐已风化,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完整内容。石刻正面楷书字样为:“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字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石刻落款已明确表明此为宋仁宗赵祯庆历八年(1048年),即北苑御茶园最盛之时所刻。凿字岩的文字据考证是当时任福建路转运使的蔡襄所书,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记载茶事最早最完整的石刻。它历经96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读。见证了北苑御茶园的兴盛与衰亡,是北苑御茶园辉煌历史的铁证,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凿字岩”石刻为考查北苑贡茶(龙凤团茶)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据史籍载,北苑黄金时期,曾设有漕司行衙,建有贡茶院,星辉馆、御茶堂、御泉亭、乘风堂、风味亭等及北苑五咏碑、乘风堂记、御泉亭碑、御茶堂碑等众多碑碣石刻已被岁月湮没,惜俱无存,但今还有遗址可寻觅,如龙凤池、红云岛、望京楼、凤凰阁等隐隐可辨。这些古遗址大多位于裴桥村焙前自然村的林垅山坡上。谢飞告诉我们,宋代是北苑茶的鼎盛时期。当时朝廷派重臣漕闽,监制贡茶,茶品不断升级。后因战乱变迁,朝廷更替,北苑茶事渐衰废。北苑御茶园作坊遗址“林垅”山坡的附近,目前已发现北苑六角井遗址一处和作坊遗址多处。其中六角井遗址是否为原北苑的“龙凤池”、“乘风堂”,尚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加以证实。(www.daowen.com)
立于原址的《北苑御泉亭记》为宋督茶官邱荷所撰
从凿字岩返回途中,我们看到了一块新刻的石碑立在山路的一角,碑额为“北苑御泉亭记”六个篆书大字,细读碑文,原来是宋景祐三年丙子(1036年)七月五日,督茶官丘荷撰文勒石的《北苑御泉亭记》。文中记载:“若乃蕴堪舆之真粹,占土石之秀脉,自然之应,可以奉乎至尊而能悠永者,则有圣宋南方之贡茶禁泉焉。”钟灵毓秀,身为督茶官,丘荷从风水学的角度对北苑御泉的地理位置极为赞赏。而对御泉水的特殊品质,丘荷更是赞叹不已,认为是制作御茶不可替代的专用之水。“及茶用,是泉齐和,益以无类,识者遂为章程。第共制羞御者,而以太平兴国故事,更曰龙凤泉。”尤其灵异的是,“龙凤泉当所汲,或日百斛亡减。工罢,主者封完,逮期而闿,亦亡余。异哉!所谓山泽之精,神祇之灵,感于有德者,不特于茶,盖泉亦有之,故曰:有南方之禁泉焉。”神奇的泉水,在制作期间用之不竭,而一旦制作完毕,泉水就枯竭了,也许这是古人的一贯做法,总要给特殊的事物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众所周知,建瓯素有“绿海金瓯”之美称,境内丘陵起伏,土地膏腴,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自古以来自然生态优越,森林植被丰茂,特别适宜种茶。建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就了北苑御茶又好又早、无与伦比的非凡品质。难怪在国宝“北苑御焙摩崖石刻”上,宋代督造北苑御茶的首席执行官柯适,为世人镌刻下了北苑凤凰山最适宜种茶的千古定论。1993年10月,日本东京茶道专家赤昭多佳女士慕名来此考察了凿字岩石刻等遗址。1996年10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考古学家林屋晴三考察凿字岩石刻等遗址后,认为茶道的渊源也生发于此,并专门出资为石刻建亭加以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