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水寨水操台
水寨大山坐落在东山县铜陵镇的北面(原东山县铜陵镇政府所在地),以明初在此设铜山水寨钦依把总署,故名。铜山水寨在历史上称为闽海五大水寨之一。明初,此寨隶属镇海卫,由莆田、仙游籍的官兵把守,他们在此祀奉家乡的九鲤湖仙公,故此地别称“九仙山”、“九仙顶”。从此,九仙山一直成为著名的军事要地,明清两代皆倚为海上干城。山虽海拔仅52米,但山势险峻,黄道周赞曰:“……东赴如鹏,左舒右昂……是虽十仞,具千仞之势矣。”《诏安县志》载:“明,九仙山曾建铜山水寨钦依把总署。”《铜山志》载:“铜山水寨署,周围五十丈。以卫官领兵守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改设钦依把总一员,统领北自金石(本岛地名)以接浯屿(现属龙海市),南自梅岭(现属诏安县)以达广东。遇汛期分哨四出,前哨镇海(属龙海县),左哨陆鳌(现属漳浦县),右哨沙州,后哨鲎壳澳,各防险要。”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水寨大山,风光绮丽,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巨榕蔽日,曲径通幽。山顶的天然石洞“铜山石室”,为东山八景之一。沿山道缓缓而行,随处可见遗留至今的古代摩崖石刻。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右参政蔡潮巡海至此,写下“宦海恩波”四个楷书大字,镌于石壁。蔡潮(1467—1549),字巨源,号霞山,浙江临海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迁兵科给事中。嘉靖元年(1522年)移任福建右参政,筹措督运军粮、协力抗倭有功,泉州、漳州等地皆为他立碑纪功。在今诏安县的悬钟古城遗址附近的山顶上,另有一块书有“望洋台”三个巨型大字的石刻,亦为蔡潮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所书。与之相邻的另一块石刻,上书“大明钦差总督备倭吴公惠政”。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九月,驻守铜山水寨的镇东卫指挥吴文(字朝器,号龙山)因抗倭有功,升为钦差总督,铜山水寨官兵同立“惠政碑”以纪其功绩。(www.daowen.com)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率师在闽浙抗倭。明万历九年(1581年)戚继光派遣所部浙江义乌兵450名戍守铜山,设把总一员,时称“浙兵营”,负责调遣铜山至诏安悬钟、凤山沿海等地的军队协力抗倭。明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再次来此巡察海防。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水师提督施德政挥师渡海至澎湖征倭,奏凯以回,于水寨大山设宴庆功。席间写下文辞瑰丽、气势豪壮的长诗《横海歌》刻石,长达300余字(本书另有专述)。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水师提督程朝京同参戎因督师三临此山,留下“铜山石室”四个大字,并镌《视师三度驻铜山》三首律诗于石室壁间。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春,镇宁知州昆明段伯偕部属周光甫视师此山,镌和韵律诗二首于壁间。明代崇祯年间,东阁大学士林文穆在壁间题《游九仙岩》诗一首,曰:“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深夜寒泉流出月,晓天清露滴松花。”九仙山至今仍留下20多处珍贵的明、清摩崖石刻和碑刻,成为东山岛石刻文物最集中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