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名将建台,诚取名人和楼

名将建台,诚取名人和楼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刘永法介绍,轧内村的古兵营遗址,世称“人和楼”。其中东部行台就在“佛潭桥”。轧内村的“人和楼”为唐陈元光在漳浦佛潭修建镇守东部一带的“行台”,由陈浮光镇守。作为唐朝皇帝委派经略一方的重臣,陈元光深知责任重大,他为行台取名“人和楼”,寄寓了诸多深意。行台后山、南面“寨仔山”上各有一座山寨,均为唐代“人和楼”守军的烽火台和哨所,现在遗址尚存。

名将建台,诚取名人和楼

在古行台遗址,我们看到了一块漳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据刘永法介绍,轧内村的古兵营遗址,世称“人和楼”。据史料记载,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担任漳州刺史后,在漳州郡辖区内建置4个行台,在主要军事要塞建立了36个堡所,任命得力将领镇守,管理地方军政事务民生。其中东部行台就在“佛潭桥”(即今佛潭镇)。

巍然屹立的古行台城墙残址

唐初,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不服朝廷管束,唐总章二年(669年),高宗皇帝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部在泉州、潮州间平乱,战功赫赫,威震四方。陈政病逝后,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了啸乱,实现了朝迁“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的夙愿。在长达150年的时间里,陈家五代治理漳州,四代人曾为刺史,以及从河南固始带来的万名群众,一直致力于闽粤地区的开发建设,使蛮荒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为大唐王朝实现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其后裔遍布闽南、粤东北、台湾和海外,皆尊崇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奉其父子为神灵。

《鉴湖陈氏族谱》记载:“唐有讳浮光者,于垂拱间居漳浦鉴湖坊。”据漳浦文史资料记载,陈浮光是陈元光的分营将。轧内村的“人和楼”为唐陈元光在漳浦佛潭修建镇守东部一带的“行台”,由陈浮光镇守。作为唐朝皇帝委派经略一方的重臣,陈元光深知责任重大,他为行台取名“人和楼”,寄寓了诸多深意。陈元光在漳浦佛潭设置行台屯兵,经常亲临此地巡视,他在《晓发佛潭桥》、《题龙湖五首》、《祀后土》等许多诗作中描写了巡视佛昙行台的情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其对这个军事据点的重视,和对这一方山水的眷爱之情。(www.daowen.com)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留下古行台守将陈浮光的更多信息,当年古行台发生的战事也无从得知。轧内古行台从唐代开始,之后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在这里驻兵。如今其整体结构形态尚存,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极显沧桑神韵。“人和楼”占地数十亩,由外围和内楼组成的平面呈长方形的土楼,外墙厚1.2米,三层建筑,包括军房、军械库、巡逻连廊、眺望角楼;内楼包括守将房、官厅、演武场、天井等。楼门开东南,有外围大门和内楼门。行台后山、南面“寨仔山”上各有一座山寨,均为唐代“人和楼”守军的烽火台和哨所,现在遗址尚存。

如今,我们眼前早已不见“人和楼”的题字楼匾,古行台内的木质和瓦质的构件已全然不见,没有任何古代军士活动的痕迹,更看不到丝毫有文字记载的遗存。只有那一堵堵裸露着筋骨的古城墙体,生土、沙粒、壳灰等杂糅的三合土本质清晰可见,整座墙面戟指入天,凛然不可侵犯。偶尔的几个内三角射孔孤独地告诉我们当年行台的功用。行台内已经被当地村民承包作为农用地,四下青葱油绿的胡萝卜叶子格外抢眼,让人倍觉光阴无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