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六鳌山古碑石刻遗存,聊慰乡愁

六鳌山古碑石刻遗存,聊慰乡愁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游览古迹,最令人开心的是能看到有文字的古碑石刻,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钥匙”,让我们开启尘封的岁月之门。在六鳌山的古碑刻中,摩崖石刻通常容易被人所认知,但一些风化漫漶的石碑刻就往往被今人所忽略。在六鳌古城东北隅的关帝庙,为明隆庆五年所修,明代古建保存至今的已十分罕见。古碑高约2.5米,宽1米。古碑外形基本完整,碑高约1.5米,宽0.8米。张国经因急公好义,死后也被乡民祠奉。

六鳌山古碑石刻遗存,聊慰乡愁

游览古迹,最令人开心的是能看到有文字的古碑石刻,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钥匙”,让我们开启尘封的岁月之门。在六鳌古城内漫步,我的目光总是在搜寻,期待着“眼前一亮”的时刻。

古代崇尚文武兼修,海防将领不但精通武艺和谋略,书法和诗文功夫也都不同一般。在六鳌山的古碑刻中,摩崖石刻通常容易被人所认知,但一些风化漫漶的石碑刻就往往被今人所忽略。在城中山腰的一块巨石岩壁上,我们看到“海天一览”四个楷书大字,落款为“三衢李趋书”。在山上的另一块巨石上,镌刻着“题六鳌山”的五言诗:“嵯峨一片石,独视水中天。大地东南去,群山不敢前。”这些石刻都是明清以来在六鳌驻守的海防将领的题刻,他们在忙碌的军旅生涯中,亦不忘徜徉山海,挥笔吟诗一抒胸臆。

在六鳌古城东北隅的关帝庙,为明隆庆五年(1571年)所修,明代古建保存至今的已十分罕见。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庙中门厅右侧墙壁中嵌了一块保存完整的石碑,让我们得知一桩云烟往事。古碑高约2.5米,宽1米。碑额篆书“皇明”两个大字,标题为“叙大闽戎南江杨君鼎建关庙碑”。碑文中记载,祖籍浙江义乌的六鳌守将杨南江“性直惠,令严明。勇略摧驰,尤高于义”。这位骁勇战将一直跟随戚家军入闽征战平倭,立下了赫赫战功。“昔莆阳(今属莆田)平倭,后埭(今属晋江)保境,绩奏荐书。兹又累歼獗虏,肃清鳌甸。士民感恩纪石以寿厥功。”不过,杨南江也和封建朝代的将领一样,喜欢制造点神秘色彩。“是春,关侯入梦,谆谆嘱公庙祀。”所谓“关公托梦”亦即在官兵和民众之间宣传自己神灵附体,让大家对他更有信赖感和依附感,或许也是一种驭人之术吧。不过杨南江的举动,还是引起了六鳌军民的强烈反响,“治之校佐兵士踊跃”。在参与捐款的人中,政府官员有“刑部主事、知府、举人、贡元”,军官有“散将、掌印千户、千户、校尉、管账、致仕百户、镇抚”等,百姓有“庠生、乡耆、乡众”等,多达五十余人。此碑由六鳌人、北京刑部主事(后为广东参议)郑恭(号羞斋)撰文勒石。关帝庙中还有祭祀明代分守漳南道副使俞士章的长生位牌“明赐进士巡海道宪大恩公俞大老爷神位”。(www.daowen.com)

“海天一览”摩崖石刻

六鳌古城内还有一块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所立的“东张印梁先生澍德碑”。古碑外形基本完整,碑高约1.5米,宽0.8米。正面中央是楷书大字“东张印梁先生”六个大字,碑文文字因风化严重难以辨认。“印梁先生”即指六鳌乡宾张国经,字一洲,号印梁,为明天启年间的进士。他在回乡候缺之时,正是六鳌城北新楼修建之时,因为经费困难,求助于他。张经国“捐五十金,易其制,至今安之”;六鳌民众感念分守漳南道副使俞士章“清海掩骼”之德,为之立生祠供奉。因年久失修,祠庙倒塌,张国经自行出资修缮;六鳌城中有地势低洼之处,张国经又自行出资买石料填充,加修城中排水设施;清军进入漳浦后,怀疑六鳌民众和海寇串通,欲加以屠杀。张国经极力为民请命,使六鳌百姓得以保全,民生复苏;城中村民有贪图小利挖沙贩卖者,破坏环境,张国经向道、府、县各级政府反映,出文以禁止……凡此种种。碑文记载:“惟公当乱世,享遐龄,施德独多。”张国经因急公好义,死后也被乡民祠奉。在古城中的一座古民居大门上,至今还留下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穷不失义,富而无骄”,可见六鳌民风自古纯朴向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