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开施琅战船形制之谜,揭秘古船图

解开施琅战船形制之谜,揭秘古船图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施琅水师的战船到底是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规模?孔炳煌拿出复印的金陵大学图书馆藏《钦定福建外海战船则例》册页,据说这是目前记载施琅战船仅有的资料。《则例》第十七则《赶缯船》中记载,施琅战船船底龙骨采用质地坚韧、耐腐蚀的樟木,船舷外壳多用松木,部分用杉木。由于战船文化的研究从近年才开始,对于今天的人们,施琅战船依然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谜。施琅战船写生照片之一

解开施琅战船形制之谜,揭秘古船图

300多年过去,狂涛万里、雾霭凝愁的岁月一去不复返。施琅出师地的渔民正奋进在小康之路上。然而,随着时间的远去,人们对施琅水师的战船越来越好奇。驰骋想象,当年施琅水师出征的场景:战鼓如雷响彻云天,连绵不断的巨型战船上,支支桅杆高耸成密密的森林。而遮天蔽日的七彩旌旗,则像云霞铺满了天空。然而,谁也没有亲眼看到过真正的水师战船。施琅水师的战船到底是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规模?不得而知。

陈珠生好像知道我们心中所想,从家中的书柜里找出了两张照片。这是东山县铜陵镇造船师傅孔炳煌提供给他的。从画面上看,战船和传统的民船在形制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两舷设置了数量不等的火铳(火炮)射击孔。其中一张船艏还有观察指挥台,船上身着靖军服装的水师军士清晰可辨。现任福建省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高级顾问的孔炳煌世代以造船为业,笔者来到孔炳煌家中,他介绍说,这两张照片分别来自香港英国。照片上的清军船模型是外国人的写生画。这种双桅船名叫“赶缯船”,是明清两代福建外海的主战船。孔炳煌拿出复印的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图书馆藏《钦定福建外海战船则例》(简称《则例》)册页,据说这是目前记载施琅战船仅有的资料。

细细浏览,我们对施琅战船的规模、用材、做法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则例》第十七则《赶缯船》中记载,施琅战船船底龙骨采用质地坚韧、耐腐蚀的樟木,船舷外壳多用松木,部分用杉木。船帆则采用浸泡过野生植物果实汁液的棉麻布,可以有效防腐。缝纫帆布的绳子则采用浸泡过桐油苎麻搓成,船帆上下两端的横杆是松杉木,中间则用竹片条连接。用于战船船体填缝的材料有油灰、竹丝、网丝等,涉及的行业有舰匠、锯匠、艌匠、舂灰工等。这种赶缯船通常桅高8~9丈,船身长约30米,宽6.4米。《则例》中的赶缯船有一系列的形制,由于目前国内相关资料极为匮乏,孔炳煌和同行们的研究进行得很艰难。据他了解,清末赶缯船曾在英国参加展览,后来参展的船模就留存了英国。孔炳煌几年前在没有图片的情况下,依据《则例》的尺寸比例制造了一个小型战船船模,现寄存在厦门大学。他告诉我们,战船制作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军事、制造、医学、宗教气象等各个领域。由于战船文化的研究从近年才开始,对于今天的人们,施琅战船依然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谜。

行走海岸,驰目远眺,我忽然想起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如今,历史的烽烟嚣尘早已远去,那湾浅浅的海峡却依然横亘在两岸同胞的心中。海波涌浪,心潮澎湃。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施琅战船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神州河山一统的企盼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却越来越强烈……(www.daowen.com)

施琅战船写生照片之一

(刊于2009年2月《军营文化天地》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