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是,如今的深沪居民不知道巡检司城却知道烽火台,就连外来的打工人员都知道深沪的烽火台,这当然得益于当地的有识之士重新修建古烽火台的德行。烟墩山为深沪的最高点,海拔78.2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深沪设立巡检司后,江夏侯周德兴又择重在此山上筑烽火台。它北对永宁卫,南望福全所,东面大海,海上情况一览无余,是理想的军事要点。据说当时山上种满了用以燃烟的松树和柏树,所以又称松柏山。
深沪烽火台遗址
深沪烽火台,是一座长16米,宽8.4米,高9.4米,用条石垒砌的高台,上筑三个高3.6米的圆柱形大烟囱,墩台上有人瞭望。若有海寇在附近登陆,夜则举火,昼则举烟,所以俗称烟墩,使数十里外的卫所立刻就能看见,同时策应周边各乡。知道敌情后及早加强防卫或派兵互相支援,这是古代传达警报的一种常用方法。(www.daowen.com)
明嘉靖年间,因“沿海墩台堕废,瞭望无人,故寇得以乘间窃发,掩吾民不备。”以至于“倭患大炽,沿海数十里,生灵糜不荼毒”。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深沪烽火台的作用更显得重要。我们来到深沪镇运伙村,村委书记许锦芳告诉我们,在当地的龙泉宫古庙前,有一块《八乡壮士抗倭灭寇芳名》碑刻,记载了深沪八乡百姓可歌可泣的抗倭故事。古安村义士黄重楷,带头调集八乡民众在龙泉宫聚义,相约以烽烟为号,支援深沪抗倭,并在龙泉宫的湘江公神像前盟誓。这次聚义,群情激昂,斗志高涨。往后遇有倭寇入侵,八乡民众会同深沪军民,手持棍、刀、叉等各种兵器工具,协力御敌,共歼倭寇。从此,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湘江公诞辰被定为抗倭胜利纪念日,其功绩勒石为记、永世流芳。香客游人到此,面对抗倭纪念碑,总会肃然起敬,它铭刻着一种团结力量和协作精神,是深沪人民不畏强敌、智勇双全、敢于胜利的象征。
如今,烟墩山烽火台故址犹存,吸引了远近的游人。当地政府还在烟墩山下建造了深沪文化中心,全方位展示深沪的传统民俗文化。深沪镇原文化站站长苏宗和告诉我们,烽火台的三个“大烟囱”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军舰的大炮炸掉了居中的一个。他小时候看见的烽火台就只有两个了。改革开放后,深沪籍爱国侨胞吴世庚捐资重修烽火台。曾率部击毙侵华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了“烽火台”三个大字。烽火台成为深沪军民抵抗倭寇的历史见证。1991年,烽火台被晋江市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