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司城废墟:聊慰乡愁

明代司城废墟:聊慰乡愁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洪武二十年置巡检司,设九品司官,并筑司城造烟墩(烽火台),驻防正七品武职把总及五品千总,此制一直沿袭至清。置福建沿海五卫指挥使司,所属千户所十二。司城建成后,朝廷委任巡检镇守,配备弓兵100名,作为巡检司辖下的兵丁。深沪巡检司城墙遗址据《泉州府志》载:“深沪城在十六都,明江夏侯周德兴造为司城,有南北二门,各建楼。”城墙虽由花岗岩石所建,但日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故址今废,只剩一段不到20米的残垣。

明代司城废墟:聊慰乡愁

我们想象中的深沪巡检司城是巍峨高耸、气势夺人的,然而寻访的结果却大失所望。今天的深沪早已被鳞次栉比的豪华住宅楼和工厂厂房所覆盖,现代化的民营企业在这个古老的渔村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效益,樯帆林立的渔港仿佛在丰收的喧嚣熙攘中陶醉。遥望如雄狮峙海的深沪山,哪里还有古城的踪影?我们只好求助当地的文史工作者,专家的叙述渐渐让我们在脑海里描摹出古深沪的模糊轮廓。深沪建于唐开元六年(718年),时称壁山里,宋称弦歌里,元正式启用深沪地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巡检司,设九品司官,并筑司城造烟墩(烽火台),驻防正七品武职把总及五品千总,此制一直沿袭至清。

元末明初,日本各封建藩侯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欲望,弥补国内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积极支持武士、商人、浪人,以及海盗到中国沿海进行抢掠。中国的一些奸商,也与倭寇串通,合伙从事海上走私和贸易。还有一些破产的滨海渔民,为饥寒所迫,也充当倭寇的胁从。明代倭患变得更为严重,北起辽东,南迄闽粤,倭寇八幡船常在海上出没,倭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深沪至永宁卫的海湾为佛堂澳,是海寇出入必经之地,元朝已经在此设置巡检司。朱元璋执政后,发出禁海令,禁止百姓私自出海,同时,下令沿海官府造船防御倭寇。

明史·周德兴传》载:“洪武二十年,帝以福建功未竟,又命德兴,以福兴泉漳四府,民户三丁取一,为沿海卫所戍兵。凡选一万五千余人,以防倭寇。”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入闽,修建一系列抗倭军事工程。置福建沿海五卫指挥使司,所属千户所十二。此外,还设立了45个巡检司。当时晋江境内为永宁卫,下设祥芝、乌浔、深沪、围头等巡检司19处。深沪巡检司城堡周长为150丈,呈四方形,城高2丈,宽6~7尺,城墙内外都用花岗岩条石垒砌,中间填以沙土碎石,城墙上筑有堞垛,便于军士守望作战。城里还有窝铺7处,作为弓兵的居住活动场所。司城建成后,朝廷委任巡检镇守,配备弓兵100名,作为巡检司辖下的兵丁。同时,还组织训练地方民兵互为呼应协同防御。夜间,南北城门紧闭,天明才打开,更夫在城中敲鼓示警,戒备森严,以防倭寇偷袭。(www.daowen.com)

深沪巡检司城墙遗址

据《泉州府志》载:“深沪城在十六都,明江夏侯周德兴造为司城,有南北二门,各建楼。”史书记录,清兵入关后,深沪城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修过一次,为便于行人出入行走,东西两边再各开一门,变成东西南北四方皆可出入。城门上建有城楼,蔚为壮观。此后再也没有重修过,年深月久,风雨侵蚀。城墙虽由花岗岩石所建,但日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故址今废,只剩一段不到20米的残垣。我们在深沪镇文化站长陈筑的带领下,绕行在依山而建的民房中,终于在一处较为僻静的山路边,找到了古城墙最后的身影。城墙石粗糙冷峻,岩缝里间生着一两丛野草,那颓败的身躯、古老的容颜没有一丝喜怒哀愁,似乎对沧海桑田的巨变早已安之若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