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关,坐落在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后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岭,乃古代漳郡东面通道上必经隘口,史称“麟蹲凤翔,襟带川原”。
世居梧浦村的古稀老人陈亚目,是万松关的“元老级粉丝”,他兴致勃勃地带着我们登临城垣。只见此处雄关,两山夹峙,气势雄伟,巍然威镇。现存城墙高8米,厚4米,长55米,全部用工整的长方形花岗石砌成。高大的城门上嵌着一块上镌“天宝维垣”四个大字的青石横匾。关城两边,悬崖峭壁,山岩嶙峋,古洞深穴,构成了一
“天保维垣”城门
道天然屏障。想当年,踞此要塞者居高临下,真有一夫当关,万人莫敌之势。据陈亚目老人介绍,万松关一带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据《龙溪县志》载:“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泉州之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那时,封建王朝只能在江东派驻重兵把守,与万松岭的当地土著隔江对峙,不敢轻易冒进。唐初陈元光入漳平乱之时,“遣人沿溪结筏,间道袭蛮,遂建寨柳江之西”,驻兵于“岭极高峻,上有汉唐古道”的揭鸿塞。唐慕容韦《度揭鸿岭》五言诗云:“闽越曾为塞,将军旧镇营。我歌胡感慨,西北望神京。”(www.daowen.com)
唐僖宗时,黄巢起义军于乾符五年(878年)入闽时,曾率部驻扎在九龙江畔招兵买马。后来,起义军与唐兵在龙溪县境内的岐山、鹤鸣山之间的险要关口万松岭交战失利,黄巢率部撤往广东,一部分将士下海逃生,其中有不少漳籍士兵也随同前往南洋。当时社会动荡、民心不安,许多破产的农民也纷纷乘船随着信风,漂往菲律宾、印尼等岛国,并在那里繁衍子孙。
明嘉靖年间,漳州月港“海舶鳞集商贾咸聚”,“市镇繁华甲一方”,引起了倭寇的垂涎和觊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数千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侵入九龙江两岸大肆抢劫。时戚继光刚率军入闽剿倭,闻讯后立即调兵遣将四面合围,烧毁倭船数十艘,全歼倭寇于万松岭下,为万松岭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