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诏安县分水关:闽粤之首,古迹览胜

诏安县分水关:闽粤之首,古迹览胜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和友人在春色盎然的闽粤边界分水关上,就觅得了一份意外的情趣。在闽粤两省逶迤蜿蜒的群峰中,分水关雄踞要冲,扼守关塞,文人墨客常以“雄踞东西双峰脊,镇摄闽粤第一关”的诗句赞誉它。崇祯年间,郑芝龙征服了闽粤海盗,海防安宁。两省士绅乡民于分水关为其建石牌坊以资褒奖。同行的诏安文化局何先生告诉我们,分水关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诏安县分水关:闽粤之首,古迹览胜

无须苦心寻觅,大自然中许多景致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入你的视线。我和友人在春色盎然的闽粤边界分水关上,就觅得了一份意外的情趣。

“一关分闽粤,双脚跨两省。”始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分水关,位于福建省诏安县深桥镇正南324国道与广东省接壤处。在闽粤两省逶迤蜿蜒的群峰中,分水关雄踞要冲,扼守关塞,文人墨客常以“雄踞东西双峰脊,镇摄闽粤第一关”的诗句赞誉它。来到这里,但见佛殿庄严,牌坊高耸,葳蕤古榕下,常有三五成群的闽粤两省游客来此休闲览胜。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长乐寺”三个浑圆遒劲的镏金大字。寺门两侧是一副对仗工整、意境独特的楹联:长亭踞雄关,一缕香馨僧礼佛;乐寺临大道,三更月郎客参禅。这副对联,不但巧妙地嵌入了“长乐”的寺名,更生动地勾勒出了雄关、古道、明月、禅寺等意境,这些雄奇博大而又静谧旖旎的风光,如此水乳交融,不着痕迹,出家人所谓“法喜禅悦”、空明澄净的意趣油然而生。以至于步入山门,令人有一种冲动,想重新找回原本蕴藏在心灵之中的清净和安宁的本性。

分水关长乐寺

我们细读寺中的古石碑刻,据记载,长乐寺始建于明朝天启初年(1621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拓建。寺庙坐南朝北,有佛堂、门楼、拜亭、正殿、僧舍、膳房等建筑,虽限于地势规模不大,但也不失玲珑清幽。在寺庙厢房旁门外,有一个小广场,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榕遮盖其上,绿荫蓊翳,清风习习。古榕下设有石凳石几,供游人小憩。秋阳高照,在这里享受一片清凉,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仿佛心平气和睿智通明起来。

在古榕的旁边,一座气势雄伟、巍峨高耸的古石牌坊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它就是为明朝崇祯年间的南澳副总兵郑芝龙(民族英雄郑成功之父)而立的记功石牌坊。崇祯年间,郑芝龙征服了闽粤海盗,海防安宁。两省士绅乡民于分水关为其建石牌坊以资褒奖。牌坊为花岗岩仿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加两坯,面阔三间,月梁三层。坊匾北面书刻“功覃闽粤”,西面书刻“声震华夷”,下署“福建广东乡缙绅士民同为大总戎都督郑芝龙立”。百年风雨,历尽沧桑,但仍倔傲地屹立于雄关之上。千秋功过由人评说,阅尽人世沧桑的石牌坊也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郑芝龙虽有臣服外族的“污点”,但也有保境安民为民称道的业绩。朝代兴替,这古关之上的石牌坊得以完整保存佐证,实为难得。(www.daowen.com)

分水关长乐寺左侧的翠竹丛中,还有一座四柱的石亭。亭子古朴别致,别具一格。亭名“胜利亭”,左右两旁石柱上分别刻着“抗战已胜、建国必成”八个字,亭中碑文是记载诏安军民抗日胜利的“大事记”。当年抗日军民踞此雄关,先后三次打败了从闽粤两侧进攻的日伪军,两省人民唇齿相依,并肩御敌,在抗战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同行的诏安文化局何先生告诉我们,分水关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陈壁娘、明末郑成功两位民族英雄,都曾在这里招募义军,转战杀敌,抗御外侮。抗日战争期间,十九路军踞分水关天险,巧伏奇兵重创日寇,当年留下的烟墩(烽火台)、战壕、弹洞等遗迹至今犹存,成为今天中小学生和政府公务员进行国防教育的“活教材”。

声震华夷牌坊全景

我们欣赏着眼前绿树掩映的关塞雄姿,也咀嚼着分水关令人回味的历史,试图解读那些隐藏在寻常景致后面的厚重的历史沉淀。于是,在贪看闽粤交界处盎然的南国风情之时,又多了一份“几代兴亡成旧梦,闽山粤水看新颜”的感慨。春风几度,花落花开。1930年分水关因修筑漳州至汕头的公路被拆毁,所幸仍有南坡上的观音堂、石牌坊和“抗倭纪绩”碑可以见证古关昔日的辉煌。为了保护文物,政府在修筑拓宽国道时特地向北旁移,如今,雄关敞开,万商云集,有力地促进了闽粤两省的商贸流通。望着阳光大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关外繁华热闹的十里长街,看着游客们争相品尝这里的生猛海鲜、时新佳果,倘若雄关有知,也当颔首开颜。

分水关清代乾隆年间古碑刻

(刊于2002年3月13日《厦门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