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浯屿断碑镂记兵事-聊慰乡愁

浯屿断碑镂记兵事-聊慰乡愁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浯屿岛驻军营房附近有一块花岗岩碑刻,这块曾被人从颈部断开的石碑,裂口处依稀还残留着粘补的桐油牛胶,像是在无声地泣悼沧桑岁月的风尘霜露。据考,早在明朝中叶,倭寇垂涎素有“小苏杭”美誉的漳州月港,企图抢占浯屿为据点,朝廷在此筑土城驻兵防守。可见浯屿地理位置之重要。因为具备泊船避风和补给物资的条件,浯屿一度是繁盛的停泊港,来往船只不断,渐渐便成了海上经贸的商品集散地。

浯屿断碑镂记兵事-聊慰乡愁

浯屿岛驻军营房附近有一块花岗岩碑刻,这块曾被人从颈部断开的石碑,裂口处依稀还残留着粘补的桐油牛胶,像是在无声地泣悼沧桑岁月的风尘霜露。石碑立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三月,题为“浯屿新筑营房墩台记”。立碑者是当时提督福建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的许松年。

碑文开篇写道:“厦岛隔岸有山,大而高曰南太武。旁有小山在水中,曰青屿。青屿之东有山巍而长,周五里许,曰浯屿。浯屿之北有小担,又北有大担,并峙于港口海中,实为厦岛门户。”许松年可谓目光如炬,他从一位军事家的角度,把厦门岛外这一连串的小岛的重要战略地位突显了出来。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不难看到,历史上这里是一片不平静的海域。不管是郑成功的驻军,还是倭寇的外患,对执政的统治者而言,进出厦门港咽喉要道的诸岛宛若一枚枚钢浇铁铸的楔子,因而在此驻军把守便理所当然,碑刻后文即有叙述“前明尝置守御所,有土城,久废,惟颓墙数堵而已”。据考,早在明朝中叶,倭寇垂涎素有“小苏杭”美誉的漳州月港(今龙海海澄镇),企图抢占浯屿为据点,朝廷在此筑土城驻兵防守。明末,郑成功也曾在此训练水师,现浯屿岛西的炮台山还遗有一段国姓爷的古堡遗迹。可见浯屿地理位置之重要。

“大担山颇高,前后有驳台置汛焉。其下复有水汛,然山之四旁水不深,大舶不可行也。小担屿小,其上亦有汛。大小担之间门狭而水浅,惟浯屿与小担之间洋阔而水深,商舶出入恒必由之。”“汛”为旧时军队驻扎的地方,碑文所示,在大担、小担岛上都曾有过军队驻守,其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保证浯屿与小担之间进出厦门必经航道的安全,大小担、浯屿与厦门岛唇齿相依,互成犄角、相互策应。“浯屿之南隅亦浅可通小艇,其东有九折礁,舟人所畏也。然其西侧有隈澳可避风,山坡平衍,居民数百家,而大担小担皆无之故,海人舣舟必于浯屿。”因为具备泊船避风和补给物资的条件,浯屿一度是繁盛的停泊港,来往船只不断,渐渐便成了海上经贸的商品集散地。大担、小担等无居民诸岛的物资供应也由此来。可见,这一群海岛原本是亲亲的一家,断碑又好比是一本传世的“家谱”,告诉后人诸岛之间的渊源。

“国朝初置守备,后易为小汛。承平日久,汛房烽堠,亦无存者。余惟备豫不虞,戎枢之要也。谨守门户,防海之经也。浯屿外临大海,左望金门,右望东定,隐隐在云雾中。而江浙台粤之船皆可绕屿而入厦港,其守岂不重哉!前代设兵以千一百人为所,今兹要讯胡可不增爰?”细读至此,百年烟云,雾霭缭绕。恍惚之间,甲胄在身的军士犹自踏波逐浪而来,鲜红的大麾挟起腥咸的风潮,如雪的剑尖镂下行行心迹。身为经略东南海疆的战将,许松年的这篇碑记无疑也是一篇精辟的“兵地要志”。“构营房九间宿兵数十,重筑墩台于东南之巅且以瞭望,凡费白镪九百皆秩禄也。”职责所在,安敢轻意,虽身在“和平年代”而不忘战时之需。更为难得的是,重筑炮台、哨所的费用都是这位将军十年来的俸禄薪水,诚如其言,在封建时代的官员中是不可多得的。(www.daowen.com)

“兵民相结,以守以望则门户可固,门户固而厦岛安,厦岛安则内地举安矣。余所以殷殷于斯,后者固有不容己也,记之以念来者。”正值鸦片战争的前十余年,内忧外患,处江湖之远的将军深谋远虑,筹措家国安宁,其心其志令人肃然起敬。只可惜当时大清帝国已日薄西山,徒让忠臣良将扼腕太息。

(刊于2002年10月20日《厦门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