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为防倭患,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实行《军卫法》,将沿海地区划分为鸭绿江、辽东、山东、直隶(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七个海防区。其中,第一道防线为水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督造了烽火门、南日、浯屿、铜山、小埕等5座水寨。各水寨“各为分汛地,严会哨,贼寡则各自为战,贼众则合力以攻”。
浯屿水寨建成后,周德兴拨永宁卫、福宁所兵丁2242人,加上来自漳州的兵丁,共计2898人守戍,由1名把总统领。到了明景泰三年(1452年),福建巡抚焦宏认为该寨孤悬海中,有所不妥,一度将其移到厦门中左所,以便居中调度。当时,浯屿、铜山二水寨,浯铜、澎湖二游营均属厦门中左所管辖。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抗倭名将沈有容将浯屿水寨迁至晋江石湖澳,其分部驻扎于湄洲。其会哨地,北与南日水寨会于平海卫前,南与铜山水寨会于料罗之担屿。原额兵船32只(后增至48只),由卫所配给的驾驭兵船水兵580名。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因连年倭患,朝廷在福建沿海分设三路参将守御。漳州为南路,浯屿水寨属之,设钦依把总1人,各卫岁轮指挥1人领卫所军往听节制。(www.daowen.com)
明隆庆四年(1570年),增设浯铜游,各设把总1人,兵536人,驻中左所;另有卫所贴驾军300人,哨兵船20只。遇汛分兵二哨,一驻旧浯屿(原建寨址,今浯屿),一驻大担屿与浯屿(新建寨址,今小金门)兵合守。
明天启元年(1621年),设泉南游击1人,统辖浯屿寨军、浯铜游营,以防备“红夷”(泛指荷兰等外国侵略者),不久又裁撤。
清代,浯屿水寨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水寨城墙周长602米,南北长164米,东西长120米,基宽4米,墙高7米,窝铺11间,城堞413个,箭窗1032个。四面设城门,东西两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并安放了铳炮。城墙还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四城各有一个水潭,有涵沟通向城外。城内建有墩台、馆驿、军营、演武厅等,军事防御体系相当完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