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镇海卫城: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辉映

镇海卫城: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辉映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海卫南门“瓮城”镇海自建卫后,依照地理形势,因地而建、因人而建、因事而建的史迹众多。镇海卫城外的天门宫,宫庙已毁,但尚存18尊石雕罗汉。然而孤悬海隅,交通不便,物产贫瘠,古城的人只能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明和贤人。镇海卫古城内的各处宫祠庙宇均有立碑传,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史资料。值得一提的是,镇海卫城周围的“屿、礁、石、井”等自然风貌和实用设施,还保留较好。内有石洞,寒气袭人,相传为黄廉宪所营造。

镇海卫城: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辉映

作为东南海防名城,镇海曾经显赫一时,尽管历经沧桑,原貌难复,但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清朝统一台湾后,离开家乡的卫民陆续回籍,重建家园,于原址草创恢复旧貌,虽无昔日繁华,但也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址。

镇海卫南门“瓮城”

镇海自建卫后,依照地理形势,因地而建、因人而建、因事而建的史迹众多。在镇海卫城内,就有镇海文庙、城隍庙、文公祠、乡贤祠。城外有关帝庙、妈祖庙、佛祖庙、罗汉庙、旗碡庙、东岳庙。镇海卫城外的天门宫,宫庙已毁,但尚存18尊石雕罗汉。城内的“城隍庙”,至今终年香客不绝。祠庙之盛,可谓至极,体现了历代古城军民祈望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幸福企盼。然而孤悬海隅,交通不便,物产贫瘠,古城的人只能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明和贤人。镇海卫古城内的各处宫祠庙宇均有立碑传,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史资料。明万历年间镇海卫人涂一棒撰写的《颂萧公祖鳌正祀典碑记》(在圣庙里左侧),为较早的碑文,该文概括了镇海的地理形势、设卫的精确时间,给镇海卫的论证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镇海卫南街的古牌坊(www.daowen.com)

据史料载,镇海卫居守之军民总共有姓氏百家,至今仍余留有30多个姓氏。古代卫城的军士亦军亦屯,屯田的军士多散居于龙溪、南靖、长泰、龙岩一带。明末清初更朝时,古城军民依附国姓爷郑成功迁徙台湾、金门的居多,下南洋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定居的人数也不少。古卫城历经600多年,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迹,古代以建立坊表褒扬之,不外乎名宦、烈女、节妇坊表。坊表以柱石无盖结构,多建于市井或交通主干道显眼处。镇海卫比较著名的坊表有“理学名宦”坊,在卫城学宫右,为明代陈真晟、周瑛立;“颂德坊”在卫城北门外,为黄日瑾平修岭路立;“世阃坊”,在城内南门街,为都指挥使徐兴、徐麟父子立;“名贤坊”,在卫北门姑垅社口,为鄱阳谕陆幼廉立。以上号称“镇海五坊”,一时传为佳话。其余如烈女、孝子、节妇、进士坊等遍布散落,可惜均已荒毁,不见踪迹。

镇海卫的街市、楼台、桥、丘墓由于年代久远,几易其建,已不成形。值得一提的是,镇海卫城周围的“屿、礁、石、井”等自然风貌和实用设施,还保留较好。如“屿”,有东镇屿在卫之东海面,南镇屿在卫之南海面,拱卫衬托镇海卫城。“礁”,有将军礁,俗称鸡心礁。在卫东北面,有“水底石骨”之称。其内接乌鼻头山,后连东镇屿里许。潮涨则隐、潮退则明,晴明则露、阴晦则迷,故又名“浮沉渊”。半洋州在水底,东边接龟岭,西连南岭。如遇风晴,可见白浪一条,一百余丈,号为“白玉带礁”,见者叹为观止。

镇海负太武山,面向浩瀚大海,其山伟岸嶙岩,怪石峋嶙,较出名的有“弥陀石、棋盘石、涅槃石、烟霞石、马蹄石、香炉石”等。在卫城之北的风动石,石高数丈,阔十余围,如遇烈风则摇,令人以肩迎之亦摇。旁有一巨石,上有锁状凹痕,长约一尺,俗谓“天锁”。传说“天锁”内藏有宝剑天书。风动石下有石盘可以坐眺大海,观牧童唱归、渔舟飘摇,甚为逍遥。风动石的两边有石亭,亭额刻有“石宝藏春”四字,是古代文人骚客吟诗作赋、饮酒下棋之所。内有石洞,寒气袭人,相传为黄廉宪所营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