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镇海卫古城,盛产黑色火山岩石古民居繁荣

镇海卫古城,盛产黑色火山岩石古民居繁荣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城以城顶的城隍庙为界,东部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全部以当地盛产的黑色火山岩石块为建材,外墙墙体的石块大小不一,但墙面朴实自然,结实牢固。镇海卫人口急剧增多,日益繁荣。在这里看到数量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民居群,着实令人惊诧,这是镇海卫古城繁荣人居的活标本。镇海卫古民居群古城的南面相对于东面,民居则较为疏朗。南门老街的宽度约有6米,长度约有300米。

镇海卫古城,盛产黑色火山岩石古民居繁荣

时空远去,我们仅能凭眼前的遗迹去勾勒古卫城的过去。古城以城顶的城隍庙为界,东部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全部以当地盛产的黑色火山岩石块为建材,外墙墙体的石块大小不一,但墙面朴实自然,结实牢固。屋顶也是一色的黑色泥瓦,丛生着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草。民居区的道路可容三五人并行,路面也是用火山岩石砌成,极具自然之美。相传,镇海古城内有井九十九口密布于卫城之内,水质较优者有“七星井”与“柳树井”。附近人家的孩童闻声而来,高兴地领着我们去看民居之间的一口口古井。我们无从知道当年的“七星井”和“柳树井”在哪里,每见一口井便俯身探看,幽深的古井里泉水清澈,苔藓密布,青翠可人。在民居的巷道之间,到处可见一个个黑色的石盆,这是古城居民世代沿用的洗衣盆。古城居民使用过的石磨、石臼、石板凳等也时有发现,闲弃一隅。

我们在古城中的村庄穿行,这里的民居内不像闽南其他地区,中堂之上供放姓氏堂号、祖先灵位和族谱。在一座古民居内,我们看到厅堂的神龛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块块木质的祖宗牌位。木牌上记录祖宗生卒年的墨迹还可以读认,其中康熙乾隆道光清代纪年的居多。询问当地的居民,他们都肯定自己是古城卫士的后代,但对祖先来自何处则几无所知。虽然他们讲的是地道的闽南语,但不知自己来自何处,这对极重家族渊源的闽南人来说是很特别的。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当年的守城士为福州、莆田泉州、漳州人,他们与当地人通婚联姻,繁衍生息。镇海卫人口急剧增多,日益繁荣。

在这里看到数量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民居群,着实令人惊诧,这是镇海卫古城繁荣人居的活标本。在古城的东城门遗址中,依山而筑的城墙扑入眼帘。城墙上当年屯兵驻军、建构简陋的窝铺已基本荒废,颓垣上蓬勃地生长着开黄色小花的藤蔓。在东城门下的大石板上,刻有两幅图案。一为九宫格,另一为四端有圆弧的25格图案。看到这两幅图案,我们不由得猜想,这是当时守城兵丁休闲对弈的“棋盘”呢,还是古城的孩童嬉戏的乐园?

镇海卫古民居群(www.daowen.com)

古城的南面相对于东面,民居则较为疏朗。距南城门内约50米处有一座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牌坊,四柱三间,中间的横梁上依稀有刻字。朋友们说这会不会是当年迎接将士出战归来的“凯旋门”,抑或是当年为古城出了大人物立的纪念坊?可惜上面的刻字已风化剥落,难以辨认,不然我们就可以从中解开更多关于古城的“谜”。石牌坊的背后,是一级级层层而上的石阶,台阶的两旁则是门脸相对的一座座石头房子,中间有小道相连着家家户户。现在的镇海人习惯把这里称为“老街”。南门老街的宽度约有6米,长度约有300米。当年南来北往的商贾就在这里开行设店,为古城军民带来各种生活用品。古城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在一些民居外,我们看到当年的旗杆石座等古建筑的构件断开后竟被用作牛栏猪圈的围栏,而一些地势较低的古井则还在使用。在一处空地上,我们看到几排中间有圆孔的扁形条石,不远处还有一个巨大的圆柱形碌碡。大家饶有兴致地猜想这些物件的用途。原来,并列的条石是当年校场旗杆的底座,中间的圆孔是固定旗杆铁条的穿洞。而石碌碡则是将士们用来碾压栗谷的工具,在古城附近至今还有村民种植小米、苞谷等作物。看到遍布四处的古建筑构件残件,我们只有遗憾地感叹岁月的无情,它们和古老的石碑坊一起,默默无声地诉说着古城久远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