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朝以来,闽南沿海多倭寇匪患,百姓深受其苦。明初《军卫法》诞生,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实施卫所建设。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一天,江夏侯周德兴策马扬鞭来到太武山之南、鸿江之上的镇海。周德兴对堪舆学甚有研究,见镇海地处沿海突出部,整个地理形势如卧象投江。山势分野属牵牛婺女,有七星下地之形。地形险峻,居高临下,海上情况一览无余,遂下令就地取材筑城。
初建的镇海卫城,规模宏伟,雄镇一方。根据《海澄县志》载:城长共八百七十三丈,城宽一丈三尺,城高二丈二尺,女墙一千六百六十垛,窝铺二十间,垛口七百二十个,分东西南北四个门。并在城墙之上筑箭楼。现存四座城门及城墙各一段,城外以海为壕,城下倾陡,城内有后山、鼓山、曜山、昭山、仓山,俗称五星山。城外还有酿酒桶头山、土地公山,状似七星散落卫城。城南还有象鼻山和旗尾山。在南城门外,有一座半圆形的“瓮城”(即城中之城),瓮城有特别的作用,能在敌方攻城时诱敌进入,而后关上外墙城门围而歼之。其时镇海卫管辖漳浦六鳌、东山铜山、诏安玄钟三个千户所。周德兴下令征集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四府三丁抽一为沿海戍兵,得一万五千人移置卫所。这批兵丁还被“黥面”当作配军以防逃跑。
镇海卫东门及城墙一段(www.daowen.com)
镇海卫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其管辖南到广东汕头、北至泉州石狮的漫长海岸线,可以想象其在当时海防安全中的作用。它在刀光剑影中又度过了一百多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为绝郑成功的兵源,下令把沿海地区划为“弃土”,不准“片板”下海,逼迫当地居民迁往内地,镇海卫因在“弃土”之列,被废。康熙二十年(1681年),镇海卫城复修为金门水师汛防城,古城又有了生气。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廷又在城中增筑炮台四座,加强海防力量。镇海卫的装备和防守设施虽然得到了改善,然而终因朝纲无常,军备废弛,这座海防古城年久失修而渐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