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定海村的人文遗存丰富多样

定海村的人文遗存丰富多样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历代居民相继来此居住营生,不断改变着这里恶劣的生活环境,因而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为定海村评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奠定了基础。城隍庙负责人黄祥其老人告诉我们,明代以来,朱元璋对城隍封官晋爵,京都城隍为王,府城隍为公,州城隍为伯。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但尚待考证。古琉球国人选择定海作为到中国大陆的第一停靠站,该墓为琉球人客死定海所葬。每年清明节期间,常有琉球人专程前来祭拜。

定海村的人文遗存丰富多样

定海古城位于海滨渊薮,穷荒之地。然而历代居民相继来此居住营生,不断改变着这里恶劣的生活环境,因而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为定海村评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奠定了基础。

官至兵部尚书的明代连江邑人吴文华在《定海七井碑记》中记载道:“维兹定海,地踞闽关。屏蔽寨游,横亘河山。双髻外峻,岛夷犯顺。维我师奋,焚尸宵遁。囊也涸汋,人汲于遥。水苍日曛,争历岹峣。双髻城址,有泉新里。人汲其迹,功惟伊始。天生硕人,疏凿焉起。往相于岐,镜厥脉理。七井告成,泉涌如矢。虽有七井,万井受祉。毋羽书虞,缓急有恃。固哉边城,翼我内地。诸公之泽,泉与俱流。民之颂矣,亿载千秋。”文中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备道汪道亨在定海城中疏浚水井,为军民提供生活淡水的事迹。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定海新城头、公馆下、新城头厝下、双髻山下、新城头路后、园头等地凿七口水井,称“定海七井”。翁尔兴说,祖辈相传这七口井长阔各有八尺至周丈,深达四尺至六尺,一在新城头(今新城里),一在公馆下(今未见到),一在桃下(今校园路),一在园头(今未见到),一在新城头厝下,一在双髻山下,一在新城头路后。这些水井都是在巨石的岩缝中开凿而成,是滋养古城的生命之源。

定海城隍庙今景

中国古代城堡中皆建有城隍庙,城隍被奉为城池保护神。坐北朝南、居高临下的定海城隍庙,坐落于村中西大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正德、清道光年间先后重修。城隍庙负责人黄祥其老人告诉我们,明代以来,朱元璋对城隍封官晋爵,京都城隍为王,府城隍为公,州城隍为伯。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以图震慑民心,江山永固。明初定海设立千户所,守城官级别高,城隍庙一度被封为城隍府,相当于省一级的城隍庙,供奉的是威灵公,据说为张姓,名字无考。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但尚待考证。历史上每逢城隍寿诞,定海村都要举行大型的庙会,与隔海相望的马祖乡亲一起游城隍,两岸同胞血肉亲情,其乐融融。我们看到庙中现存有明代“城隍庙”青石匾额、石刻对联、石柱础、古戏台,以及大量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石雕,具有观赏和研究价值。(www.daowen.com)

落日西山道,看云归去迟。石边苔骨冷,天外鸟声微。野老苦添酒,山花笑索诗。醉来门半掩,新月挂松枝。”明朝连江邑人孙文锡吟咏定海海潮寺的诗句,让我们情不自禁被古人所述定海古城的文化气息所感染。在定海长澳的龙门虎洞前石壁上,镌刻着明代郡人叶子发的诗文:“怪石依天积,洞门劈海开。登临聊一啸,风雨忽擎来。”这两行楷书石刻,字形硕大,气势磅礴。在定海新城里云磴桥旁的石崖上,明代参将安国贤的一首五言绝句云:“相将徐度岭,蹑屐破秋云。路自岩边转,泉从树梢分。探幽临绝险,微醉傍斜曛。啼鸟如天落,疏钟送客回。”或许文人墨客笔下的闲适雅逸生活有所美饰,但从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古人对安宁幸福生活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定海在历史上是个著名古港,外国商船多停泊于此。定海西长澳鸡母岩,有一座三合土筑造的圆形体陵墓,坐西朝东南。墓前青石碑额上刻有“琉球国”三个大字,下为死者的名讳,曰:“泉岐村五主粟国筑公芝亲云上墓。”立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癸卯四月十五日。琉球国(今日本),泉岐村(死者籍贯),五主(官衔),粟国(管辖区),筑公芝(人名)亲云上(尊称)。古琉球国人选择定海作为到中国大陆的第一停靠站,该墓为琉球人客死定海所葬。每年清明节期间,常有琉球人专程前来祭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