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卫城设立以后,驻有军队及军属5000多人,加上原有的民户,卫城内人口大量增加。兴化自古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兴学重教风气浓厚。明正统八年(1443年),平海卫指挥使王茂倡办卫学,平海卫学经朝廷批准后设立。
平海卫学创办之初建明伦堂、廨舍等,但仍较为简陋,仅招军户子弟入学。天顺八年,移建庙学。成化九年(1473年)扩招民户子弟入学,渐成规模,成为莆田沿海一带重要的文教中心。正德十四年(1519年),兴建泮池、米廪、会膳堂,格局渐趋完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占领平海卫城,卫学被禁毁,仅存圣庙。万历二年(1574年),兴化知府吕一静等重建卫学。由明礼尚书陈经邦等题词“万世师表”等,卫学重兴。清顺治年间,沿海截界,废卫城,卫学移建。光绪年末,卫学废。
几兴几废的平海卫学培养了包括秀才、举人、进士的大批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仅明朝一代就培养了举人64人,进士13人。从卫学走出的黄杭,进士及第,官至户部主事。康大和,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人,也从卫学生员考中进士,官至尚书,并留下著述流传后世。平海卫学成为古兴化重教兴学、文风鼎盛的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平海卫学遗址上现在是平海小学。当年格局完整的殿堂今已无存,仅存小学大门的“万世师表”石刻,以及未署名的“卫学儒林”、“海滨邹鲁”石刻和“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等石碑,精心镶嵌在小学的铁门两侧。如今平海卫学遗址上仍然是书声琅琅,重教习气薪火传承由此可见一斑。(www.daowen.com)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科举时代,地方官员和士绅常在某人中进士后立坊建祠、树碑立传,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同辈或晚辈刻苦读书,走科考之路。明嘉靖二年(1523年),平海人黄杭考中进士。翌年,福建监察御史王以,左布政使夏从书、右布政使陈锡、按察使舒晟、佥事吴昂、兴化知府朱衮、同知李缙、通判何晋、推判朱翼、莆田知县赵叶等地方官员在平海卫城为进士黄杭立进士坊。进士坊坐落在今平海卫城西门内,城隍庙东,为莆田市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进士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海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士坊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石坊,单檐歇山式,形制为单间二进方柱,通高5.7米,坊阔4.16米,进深3.9米,中门2柱,左右门各4柱。门上正中刻石“圣旨”,下为横匾“恩荣”、“进士”,左右刻有官员职务、姓名和立坊时间。整体结构严谨协调,制作粗犷古朴,忠实地再现了莆田地区明代石坊建筑特点。进士坊为“东南僻壤”的平海提供了兴教重学的实物佐证。平海历史上曾经有两座探花府,后几经修建,现存的一座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位于平海古城内东侧,始建于明代,据说为纪念平海籍客死他乡的探花而建。现探花府供奉的是莆仙戏的祖师爷田公元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