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绘画表现中感受人文气息
绘画表现形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描绘的内容离不开生活,而生活中往往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愫,结合美术教材寻找生活中适合绘画表现的内容;挖掘美术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的课例,在绘画过程中感受浓浓人文气息。
1.挖掘内容、触闻气息
美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鼓励学生多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美术教材,用绘画的方法去描绘生活中美的事物。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课《彩墨脸谱》时,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戏曲中的角色与脸谱的关系,结合学习生行、旦行、净行、丑行四大角色的脸谱特征,结合介绍地方戏曲莆仙戏的发展历史,从而了解莆仙戏角色脸谱的特点,在绘画脸谱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用中国画来表现脸谱的同时,感受地方戏曲文化,触闻当地浓浓人文气息,弘扬民族艺术,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感受过程、体验文化
美术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美,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增进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写生的方式描绘对生活的体验,从而感受生活中的人文气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6课《家乡的桥和塔》时,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走出去,到家乡的木兰溪上去画画“南门宋桥”。在给学生讲解写生技巧的同时,介绍南门宋桥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家乡桥梁古建筑文化;在绘画家乡桥梁的过程中,体验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从动手实践中体验人文氛围
在美术教材“设计·应用”类型的课例中,需要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实现人文、情感的融会贯通。特别要在制作过程中,去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及原理。
1.立足课堂、动手实践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民族的文化和人民的智慧。立足美术课堂教学,根据教材选择合适的课例,适时引导动手体验。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7课《会响的玩具》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民间玩具拨浪鼓、娃娃摇鼓、陶哨等,再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会响的民间玩具,说一说民间拨浪鼓的产生发展历史、使用范围和作用。拨浪鼓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让学生明白传统玩具的发声原理一般有击打、摩擦、气流冲击孔洞三种。学生在学习了解会响的玩具发声原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选择制作的材料,研究制作的方法步骤,可以让学生动手体验制作,比一比谁制作出来的玩具既美观发出的声音又最好听,或结合使用制作的玩具表演一段民间节目。教学中,通过对鼓的历史与作用的人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浓浓的人文氛围。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体验,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及创作愿望,并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自内心地喜爱上民间玩具,体验浓厚的民间人文氛围。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熏陶,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夯实基础。
2.走进社区、感受体验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选用与当地民俗文化互相联系的课例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学习,是学科教学开发地方课程的重要环节。联系实际、感受体验,走进社区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去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2课《元宵节里挂彩灯》时,教会学生用卡纸制作彩灯的步骤与方法,尝试让学生设计制作造型新颖的彩灯的同时,更应该要让学生学习了解元宵游灯文化,学生可以学习当地“元宵游灯”的灯的制作方法,学习制作独特的元宵灯——“菜头灯”等,也可以通过游灯踩街的热闹场面体验灯会活动的节日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浓浓的习俗文化。(www.daowen.com)
(三)从作品欣赏中提高人文素养
美术作品不但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欣赏美术作品,要从作品中学习所运用到的绘画或者制作技能与技巧,更要从作品中读懂作者创作此幅作品时的内心感受,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出的情感。从而,从作品中去感悟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1.品读作者内心、增强是非观念
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欣赏评述能力。通过对作品深层次的挖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漫画欣赏》一课,欣赏现代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上行下效》。作品用简练的线条表现中秋之夜全家三代人团圆的情景,父母牵扶着老奶奶,父亲同时牵着年少儿子的手的场面。画面线条简洁,人物造型充满趣味,画家运用了夸张、变形等手法以及巧妙的构思等技能技巧。引导学生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上行下效”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美德,理解作者歌颂中华文化的孝道精神。这样,从欣赏作品中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鉴赏不同画种、提高艺术情怀
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通过欣赏中外绘画名作,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时,对比中国画和油画画面的效果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寿桃》是齐白石老先生晚年之作,这幅画气韵生动、用笔考究,诗情画意,款识简洁,给人以无限遐想;《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是法国画家塞尚的经典作品,注重光、色与质感的表达,造型精确,立体感强,整体色彩和谐统一。对比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内容和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与人物、静物、风景的不同;对比表现技法与艺术形式,中国画有工笔、写意,油画有写实、抽象等。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种类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四)从文化探索中培养人文情怀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美术教学不但在传授绘画技能技巧,而且是在传承文化。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元素,这是美术教学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该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1.吟诗作画、抒发情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古诗是珍贵的文化瑰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将诗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吟诗作画,抒发情感。例如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课《诗情画意》,教材内容有许多古诗与现代诗配画的范例,有耳熟能详的唐朝李白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及《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当吟诵古诗时,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一幅幅漂亮的山水画就会在脑海中呈现。教学中,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象画面的过程,就是对阅读回顾、加深理解的过程,完成了绘画作品,也就是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以绘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诗所蕴含的美好意境,帮助学生把诗的意思理解得更透彻、更具体,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华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良好的诗文素养,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以增强文化积淀,培养文化自信。
2.探寻文物、留住文化
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宝贵之处在于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要特别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因为它们是古代文明的见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中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保护人文古迹的意识,加深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学人教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文物》一课,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文物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地方的文物资源,可以让学生课外和父母或亲朋好友去当地的博物馆或是景点参观真实的文物,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