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及其流行与普及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及其流行与普及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相当于语录。《鲁论》、《齐论》都是今文。现行的本子为《张侯论》。《张侯论》行于世,齐、鲁,古《论语》就衰弱了。《论语》分《上论》、《下论》。比较而言,《上论》更加重要。《论语》绝大部分是语录体,篇名取于各篇篇首二字。同其它儒家经典相比,《论语》是研究孔子的最集中最可靠的文献。《论语》在汉代十分流行,与《孝经》的普及程度相近。[5]《论语·述而》。[41]《论语·学而》。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及其流行与普及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率,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即论篡,语即语言。《论语》相当于语录。“论”又有人讲为伦理之“伦”,经伦事务之“伦”,如圆转无穷的车轮之“轮”,蕴含万里之“理”篇章有次之“序”、众贤集定之“撰”诸种意思;“语”又有人讲为叙、答叙等。这些引申发挥,皆失其本真。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也包括孔子弟子的言论,应该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齐论》和《古论》。《鲁论》相传是鲁人所传,共二十篇,篇章排列次序与现代的通行本《论语》相同。《齐论》据说是齐人所传,共二十二篇,比《鲁论》多《问王》、《知道》二篇。《鲁论》、《齐论》都是今文。《古论》二十一篇,与古文尚书》同出孔子旧宅壁中,属古文。比现行本《论语》多出的一篇是《尧曰》篇分出来的。现行的本子为《张侯论》。张侯、西汉人,名禹,封安昌侯。张禹合《齐论》、《鲁论》,择其善者而从之,删《问王》、《知道》二篇。张禹位至函相,声势隆盛,当时人说:“欲为《论》,念张文。”《张侯论》行于世,齐、鲁,古《论语》就衰弱了。东汉末郑玄以《鲁论》为底本,参考《齐论》、《古论》,并作了注解。

《论语》分《上论》、《下论》。宋代赵普曾有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定天下,以半部《论语》辅助太宗致太平之语,后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赵普所言,分别指《上论》和《下论》。《上论》共十篇,从《学而》到《乡党》,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论。《下论》共十篇,从《先进》到《尧曰》,也以记孔子之言为主。比较而言,《上论》更加重要。

《论语》绝大部分是语录体,篇名取于各篇篇首二字。大多数篇章记录简短,个别篇章较长,如《先进》、《季氏》。《论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内容十分丰富,多侧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文学艺术评论及日常饮食起居、生平材料,还有孔门弟子的言行。同其它儒家经典相比,《论语》是研究孔子的最集中最可靠的文献。因为其它各书或经孔子整理编次,孔子的学说只能根据推测;或托名孔子,实际上为儒家后学所述,而《论语》所记孔子的话是“夫子自道”,大多数真实可信。

《论语》在汉代十分流行,与《孝经》的普及程度相近。杜甫曾有诗“小儿学问止《论语》”,则唐代《论语》是儿童读物。宋代以后,合于“四书”,被看成是工夫少而得效多的经学方便门径。

前人对于六艺的价值和特点曾经有过简明扼要的概括。《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明阴阳,《春秋》以道义。”《史记·太史公自序》:“《易》著天地阴阳五行,故长于变;《礼经》记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的确,六艺及其有关的经典,涉及到了哲学、历史、政治、人伦、文学艺术诸多方面,说它囊括天地人间古今,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是会通百家的结果,儒家能够独尊于封建时代,即其原因之一。它的基本特色在于关注现实人生,把伦理道德与政治结合,内容尽管丰富多彩,但仍然不超出孔子学说的核心即仁和礼二端,仁礼二端与宗法——专制的封建政体互相表里,儒家能够独尊于封建时代,即其原因之二。有了这两种优势,再加上学者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调节,因此能长盛不衰。然而,儒家经典也筑就了一道文化长城,以为“万物皆备于我”,必然造成学术的不独立,难发展。

【注释】

[1]皮锡瑞《经学历史》。

[2]《中国哲学史》上。

[3]《淮南子·主术》。

[4]《论语·述而》。

[5]《论语·述而》。

[6]《周易外传·系辞上传》。

[7]《周礼·春官·宗伯》。

[8]《经学纂要》。

[9]《史记·孔子世家》。

[10]《汉书·艺文志》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

[12]《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

[13]《荀子·大略》。

[14]《序卦》。

[15]《系辞》上。

[16]《系辞》下。

[17]《系辞》下。(www.daowen.com)

[18]《系辞》上。

[19]《系辞》下。

[20]《彖辞》。

[21]《彖辞》。

[22]《系辞》下。

[23]《系辞》下。

[24]《系辞》下。

[25]《文言》。

[26]《系辞》上。

[27]《系辞》下。

[28]《经学通论》。

[29]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

[30]《诗集传》。

[31]《文心雕龙·比兴》。

[32]参见贾公彦《序周礼废兴》。

[33]《直斋书录解题》卷二。

[34]《东熟读书记》卷八。

[35]《中国哲学史》上。

[36]此《墨子》佚文,见《隋书李德林传》及《史通·作家》。

[37]《孟子·滕文公下》。

[38]《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

[39]《新论·正经》

[40]《后汉书、荀爽传》。

[41]《论语·学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