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本是卜筮之书,最初与殷商的甲骨卜辞相近。殷人笃信龟卜、周人却多占筮。卦及卦爻类似龟卜之兆,卦辞爻辞类似龟卜繇辞。尽管龟卜与占筮本质上同属宗教迷信,但从观察龟象裂纹到计算筮数,毕竟是一大进步。王夫之认为龟卜多“鬼谋”,而占筮多“人谋”[6]由鬼谋到人某,宗教迷信色彩逐渐淡化,人文精神不断增强。然而古代的巫史究竟如何占筮,现在已“烟涛微茫信难求”了。
关于《易》的得名,有种种解释。郑玄《易赞·易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还有人认为“日月为易”,即易为日、月二字的合体。四种说法各有道理,比较而言“变易”之说更加允当。
《易》又名《周易》。占筮之书,传说中有三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7]《连山》、《归藏》早已亡佚,唯《周易》传世。郑玄《易赞·易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包。”释“周”为“周普”,即广泛普遍,夸大《易》的作用。孔颖达《周易正义》引《易纬》说:“因代以题周。”也就是说《易》为周代人所作,故名《周易》,现在人们一般取这个说法。
《易》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易·系辞下》说八卦为伏羲所画。司马迁说八卦重为六十四卦者为周文王。王弼认为伏羲自画八卦自重六十四卦。郑玄以为神农重卦,孙盛又认为是夏禹重卦。卦辞、爻辞,司马迁认为由周文王作。马融认为卦辞为文王作,爻辞为周公作。皮锡瑞认为卦辞、爻辞均为孔子所作。“十翼”,司马迁、班固都认为是孔子所作。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十翼’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但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对此已有怀疑,宋以后怀疑“十翼”为孔子所作的代有其人。近人蒋伯潜说:“‘十翼’之中,《彖》、《象》为孔子所作,《系辞》、《文言》乃弟子所记,其余三篇,则后人依附”。[8]其实,以上种种说法均出自传说,仅能参考而已。现在看来,《易》的作者是从远古到秦汉的一批不知姓名的学者。
与作者相关的是《易》产生的时代。《易》明显地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称《易经》或《周易》,包括卦、卦名、卦辞、爻辞,属于卜筮之书。后一部分即“十翼”,又称《易传》,属哲理之书。《周易》或《易经》产生的时代颇为久远,《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也?当文王与彳寸之事邪?”这是《易》的后世学者的推测,应当有一定根据。从文字表达水平来看,大致在殷末周初,至少在孔子之前。《易传》的著作年代,旧说在孔子之时,近人主要有以下三说:一、战国说,如高亨,张岱年;二、秦汉之间说,如郭沫若;三、汉代说,如李镜池。按理而推,孔子曾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9]《论语》中对《易》之卦爻辞也有发挥。孔子作《易传》中的个别篇章是可能的。但《易传》未必一定出自或完全出自孔子,从文字表达水平看已有战国文风,从思想观念看有的接近汉初。所以,《易传》大致产生于孔子之后至秦汉间,是历代学者不断加工创造而成。
《汉书·艺文志》:“及秦燔书,而《易》为卜筮之书,传者不绝。”《易》虽有今古文之分,但文字上并无多大差异。“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10]《易》未受秦火,今古文大致相同,费氏学东汉以后独兴于世,今传《十三经注疏本》中《易》为古文经。
《易》最基本的单位是卦,卦以阴(——)阳(——)二爻两种符号组成。一卦有三爻,阴爻阳爻相乘(2×2×2=23=8)组成八卦。乾、坤、震、巽、坎、离、兑、艮。朱熹《周易本义》载有一首有趣的《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可以帮助记意。
关于八卦的起源,历来推测很多。《易·系辞》认为伏羲取象于各种自然现象;朱熹认为出于对数理的领悟;杨万里认为源于上古象形文字;郭沫若认为象征生殖器。此外还有取象蓍草、土蛤之说等。总之,化具体的物象为抽象的符号。《易纬·乾凿度》说,八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或事物。《易·说卦》更推而广之,如乾为天、为君、为父、为马、为金、为东方……。“宇宙间之最大者为天地;天上最惹人注意者为日月风雷;地上最惹人注意者为山泽;人生之最切用者为水火。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之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山间父母子女之关系,而推断其间之关系焉。”[11]
八卦相重(8×8=64)就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各有卦名,按顺序排列而成。每卦六爻,上三爻称外卦,下三爻称内卦,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每卦六爻都以最下一画数起,第一爻为“初”,第六爻为“上”,阴爻称“六”,阳爻陈“九”。如“暱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其中暱由两乾卦组成,六爻皆阳,照样称为乾卦;“元亨利贞”为卦辞,解释卦象;“初九”以下为爻辞,说明每爻。有了卦辞、爻辞,再辅之以巫史的联想发挥,就足以应付无穷无尽的事变了。郭沫若曾对卦爻辞作过分类:一、生活基础,包括渔猎、牧畜、商旅交通、耕种、工艺器用等;二、社会结构,有家族组织、政治组织、行政事项、阶级等;三、精神生产,有宗教、艺术、思想等,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12]这就是传统的《易经》或《周易》的内容。(www.daowen.com)
如果仅仅停留在卦爻辞的水平上,那么《易》不过是卜筮之书。在卦爻辞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引申发挥,上升为自然社会政治人生的哲理,于是形成“十翼”即《易传》。研究《易传》当从哲学思想上作总体把握,充分认识它对《易经》的本质升华。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13]前人认为以“十翼”解经是千古治《易》之准的,都是精辟的见解。
《易传》中有《彖辞》上下,用比卦辞更多的语句断定一卦大意。有《象辞》上下,其中依据一卦大意指出人应如何行动的简明语句,称为《大象》,解释爻辞的语句称为《象辞》。有《文言》,专论乾坤两卦。它们都附于六十四卦之后。《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独立成篇。《系辞》上下,总论全部《易》理,叙述《易传》哲学的基本观点,最为重要。《说卦》、《序卦》、《杂卦》,没有多少大的价值。
《易传》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有某些神秘色彩,但毕竟不同于宗教迷信,这是《易传》同《易经》或《周易》的本质区别。人学代替神学,理性代替迷信,《易传》哲学是一个标志。《易传》中多次提到“神”这个概念,除个别地方与神鬼相关以外,更多地是指万物的非机械的,有某种规律然而又难以预测把握的性质。
第二,宏观系统的哲学。《易传》建立了一个从自然到社会人生的经天纬地无所不包的理论系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14]这是一个自然向人生成的序列,是世界观,又是历史观、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自然与社会在这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它本身高于一切。
第三,辩证法,这是《易传》最精采的地方。”“一阴一阳之谓道”[15],《易传》哲学以阴阳为中心展开。“天地姻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6]宇宙中万事万物如男女生殖,阳、刚、动与阴、柔、静两种相反的性质相摩相荡,这是一对矛盾,又互相转化,从而构成气韵生动的大千世界。在阳、刚、动与阴、柔、静的矛盾中,前者居于主动地位,所以运动、变化在《易传》中被肯定和礼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7]。“日生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8]“天地之大德日生。”[19]于是,社会历史是进化的。“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20]于是,人生需积极乐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21]然而阴阳又是相辅相承的。“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22]君子的行动要动静有时,见几而作,谦虚谨慎,以屈求伸。君主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23]而且,运动变化是循环往复,作圆圈运动。“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24]这就是终而复始,无往不复。所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25]虽然周流变化,又有不变者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判矣;方以类紧,物以群分,吉凶生矣。”[26]所以,君在贵在守常,把握变中不变的规律。没有离开日常生活,现实人生,卑之无甚高论;讲究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而又万变不离其宗。就象《西游记》中的孙猴子,猴子人所常见;有七十二变,非同等闲;真身依然是孙猴子,变而不变。《易纬·乾凿度》以“易简”“变易”“不易”释《易》,真真领会了《易》之三昧。
第四,综合百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27]儒、法、道、墨、阴阳等学说都被《易传》吸收改造,而其主调是讲变化、崇阳刚,关怀现实人生,为新兴的封建制度建立理论总纲,适应秦汉时期社会蓬勃向上的大变动,董仲舒所代表的新儒学或者说汉代经学与之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易传》当居群经之首,是整个儒家最基本最高的哲学典籍。而近年来兴起的《易》学热,则又超出经学的范畴,把它作为中国古老智慧的渊薮,有人用信息数码理论研究八卦就是突出的一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