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程地质:岩石力学特性及变形习性

工程地质:岩石力学特性及变形习性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即为岩石的力学特性。具体到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呈现何种性状,则取决于其成分、结构、受力条件以及赋存条件等。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从岩石的变形、流变、强度等性质入手。但这是典型化了的曲线,反映了岩石的一般变形习性。一般来说,由于这一指标是由弹性理论引入的,故只适用于岩石弹性变形的阶段,当岩石受压内部出现破裂时,泊松效应失效。

工程地质:岩石力学特性及变形习性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即为岩石的力学特性。在外力作用下,岩石首先产生变形,随着外力的不断增加,达到或超过某一极限值时,便产生破坏。具体到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呈现何种性状,则取决于其成分、结构、受力条件以及赋存条件等。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从岩石的变形、流变、强度等性质入手。

一、岩石的变形特征

和其他材料一样,岩石受力时会产生变形。如果按其应力—应变关系,可将其变形性状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固体力学中定义弹性变形,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撤去外力后能够立即恢复到原有的形状和尺寸的变形;塑性变形是指物体受力变形,除去外力后变形不再恢复的变形,又称永久性变形或残余变形。下面将主要研究岩石单向受压情况下的变形特征。

岩石的变形规律,可通过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参数说明,所以有必要先了解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首先着重研究简单的单向受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1. 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

对一定形状(圆柱体、长方体等)的岩石试件,用材料试验机按一定时间间隔施加单向压力,测量加压过程中各级应力及相应的轴向应变(e)和横向应变(d)值。并由此可以计算出体积应变值(εV)和绘出以压力(σ)为纵坐标、各类应变为横坐标的应力-应变曲线。据大量实验表明,在单向压力作用下,典型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见图 6.1),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1)O—a 段,微裂隙及孔隙闭合阶段。σ-εl曲线呈上凹型,表明裂隙、孔隙压密开始较快,随后渐慢(斜率逐渐增大);体积随压力增加而减小,即εv为正值,σ-εd曲线陡。

(2)a—b 段,可恢复弹性变形阶段。σ-εl曲线近呈直线,相应于 b 点的应力值称为比例极限(或弹性极限),变形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恢复的弹性变形。

图6.1 岩石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

σ—应力;ε1—轴向应变;εd—横向应变;εv—体积应变

(3)b—c 段,部分弹性变形至微裂隙扩展阶段。这一阶段曲线由 b 点开始偏离直线,σ—εv曲线最为明显,其斜率随σ的增大而变陡,直至变负;εv线性增长,至 c 点岩石压密至最密实状态,体积由压缩转为膨胀,相应于c点的应力值为屈服极限。

(4)c—d 段,非稳定裂隙扩展至岩石结构破坏阶段。σ-εl曲线斜率迅速减小,岩石体积膨胀加速,变形随应力迅速增长,微裂隙迅速增加、扩展形成局部的拉裂或剪切面,最终导致岩石结构完全破坏。至d点,应力达到最大值,称峰值强度或单轴极限抗压强度

(5)d 点以后的阶段。岩石过 d 点后,虽然内部结构完全破坏,但岩石仍呈整体,仍有较小的承载能力,随变形不断增加,应力降到某一稳定值,即残余强度,其大小实际上等于破碎块体之间的摩擦阻力。

以上通过对岩石应力-应变关系阶段的划分,可得到4个特征应力值,即比例极限、屈服极限、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但这是典型化了的曲线,反映了岩石的一般变形习性。由于岩石成分、结构不同,其应力-应变关系也不尽相同,所以并非对所有岩石都可以明显划分出这5个变形阶段。

1965年,美国学者 R·P·米勒根据对28种岩石的实验研究。把在单向压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归纳为6种类型(见图6.2)。

类型Ⅰ为玄武岩、石英岩、辉绿岩白云岩及坚硬石灰岩等的特征变形曲线,表现为近于直线的特点,直到发生突发性破坏;类型Ⅱ是较软且裂隙少的岩石(如石灰岩、粉沙岩和凝灰岩等)常呈现的变形曲线,开始为直线,末端出现非弹性屈服段;类型Ⅲ为坚硬且裂隙发育的岩石(如沙岩、花岗岩等)在垂直微裂隙方向加荷时常具有的变形曲线,开始为凹曲线,然后转变为直线;类型Ⅳ和Ⅴ(塑-弹-塑性的)为S曲线,岩性较软且有微裂隙者,如片麻岩、大理岩和片岩等常具有这种变形,曲线中段的斜率大小与岩性软硬程度有关;类型Ⅵ(弹-塑-蠕变性的)是岩盐和其他蒸发岩的特征变形曲线,开始为直线,很快变成非线性和连续缓慢的蠕变形。

图6.2 单轴压缩岩石直至破坏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

Ⅰ—弹性的;Ⅱ—弹-塑性的;Ⅲ—塑-弹性的;Ⅳ—塑-弹-塑性的;Ⅴ—塑-弹-塑性的;Ⅵ—弹-塑-蠕变性的

2. 岩石的变形参数指标

根据各种类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确定岩石的变形指标。在工程实践中,最常用的岩石变形指标有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弹性模量E是指单轴压缩条件下轴向压应力(σ)与轴向应变(ε)之比。当轴向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直线型时(见图 6.3),则数值上等于直线的斜率。应力-应变关系不呈直线时,岩石的变形特征可以用以下几种模量说明(见图6.4)。

图6.3 应力与应变为直线关系时确定E的方法

图6.4 岩石的各种模量的确定

初始模量,是应力-应变曲线在原点切线的斜率,即

切线模量,是对应于曲线上某一点M的切线的斜率,即

割线模量,是曲线上某一点M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即

岩石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形指标是泊松比(μ),指岩石在单向受压时,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即。一般来说,由于这一指标是由弹性理论引入的,故只适用于岩石弹性变形的阶段,当岩石受压内部出现破裂时,泊松效应失效。

3. 循环荷载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

岩石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随加荷方法及卸荷应力的不同而异。当在同一荷载条件下对试件加荷、卸荷时,如果卸荷点(P)的应力低于岩石的弹性极限(σA),则卸荷曲线将基本上沿加荷曲线回到原点,表现为弹性恢复(见图 6.5)。但应注意,虽然大部分弹性变形在卸荷后可很快恢复,但小部分(约 10%~20%)必须经一段时间后才可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弹性后效。如卸荷点(P)的应力高于弹性极限时,则卸荷曲线从原来的加荷曲线偏离出来(见图6.6)。如果加荷、卸荷反复多次,可得到图6.7所示的应力-应变曲线。当应力在弹性极限以内时,每次加荷曲线与卸荷曲线均不重合,并围成一个环形面积,称为回滞环或塑性滞环。当每次卸荷后,再用较大荷载加压,则曲线沿着单调加荷曲线上升,其形状类似于连续加荷情况[图 6.7(a)],说明反复受荷过程并未改变岩石变形的基本习性。当应力在弹性极限以外的某一较高应力下反复加荷卸荷时,将导致变形进一步增加,直至破坏[见图6.7(b)]。破坏时的应力低于峰值强度,通常称为疲劳强度

图6.5 卸荷点在弹性极限点以内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6.6 卸荷点在弹性极限点以外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6.7 反复加荷、卸荷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二、岩石的流变特性

流变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应力或应变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岩石流变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蠕变、松弛、流动特征和长期强度。目前,随着工程规模日益增大,有关岩体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对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岩石流变问题也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岩石的蠕变特性和长期强度,它们与岩体的工程变形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岩石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变形随时间延续而不断增长的现象称为岩石蠕变。对一组岩石试件施以大小不同的恒定荷载,测定各试件在不同时间的应变值,可得到图 6.8 中的一组蠕变曲线。由图可见,岩石的蠕变曲线因恒定荷载的大小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1)趋于稳定的蠕变——在较小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增长,但变形速率随时间递减,最终趋于稳定。如图6.8中的 a 曲线。

(2)非趋于稳定的蠕变——当岩石所受恒定荷载超过某一极限时,变形随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破坏。如图6.8中的凸曲线。

因为蠕变最终可导致破坏,所以必须引起重视,以便切合实际地评价岩石变形及其稳定性。根据蠕变曲线,可将蠕变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见图6.9)。

图6.8 岩石的蠕变曲线

图6.9 岩石的蠕变阶段曲线

①—瞬时应变;②—初始蠕变阶段;③—等速蠕变阶段;④—加速蠕变阶段

(1)瞬时变形阶段:即荷载一加上即发生的变形(如图6.9中①)。

(2)初始蠕变阶段:又称阻尼蠕变,应变ε最初随时间增长较快,但增长速率随时间逐渐降低,曲线呈下凹形(如图6.9中②)。

(3)等速蠕变阶段:应变随时间近于等速增长,曲线呈近直线形(如图6.9中③)。

(4)加速蠕变阶段:应变速率迅速增长,直至岩石破坏(如图6.9中④)。

任何一个蠕动变形阶段的持续时间都取决于岩石类型、荷载大小及温度等因素,其ε- t曲线形状也会因此有所差异。为研究岩石蠕变规律及时效性,常把岩石材料抽象成一系列弹簧、阻尼器及滑块等组成的单元系统,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代表不同属性岩石来研究其蠕变特性,以建立起不同类型岩石的蠕变数值模型和计算其蠕变变形量,这种方法称为蠕变模型法。在此我们仅给出岩石蠕变变形经验公式

ε=εe+ε(t)+MtT (t)   (6.4)(www.daowen.com)

式中 εe——瞬时变形;

ε (t)——初始蠕变;

Mt——等速蠕变;

εT(t) ——加速蠕变。

对于前两阶段的蠕变,很多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经验公式,如康特雷勒(Cottrell)的幂函数

ε (t)=Atn(A、n,为常数,O<n<1)

格里格斯(Griggs)的对数函数

ε=εT+Blgt+Dt(B,D 为常数)

伊文斯(Evans)的指数函数

ε=A [1-exp(B-Ctn)](A,B,C 为常数,n=0.4)

对于加速蠕变的简单公式,尚在研究之中。

三、岩石的强度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当达到或超过某一极限时,便发生破坏。其破坏类型可分为拉断破坏和剪断破坏两种基本形式。通常把岩石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因为外力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剪切强度等。

1. 岩石的抗压强度

岩石单向受压时能承受的最大压应力即单轴抗压强度,简称抗压强度,即

σc=P/A

式中 σc——抗压强度(MPa);

P ——岩石试件受压破坏时的荷载(N);

A——试件断面面积(mm2)。

岩石的抗压强度是反映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指标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岩体工程分类、建材选择及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计算中。实验证明岩石的抗压强度受一系列因素影响与控制,这些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岩石自身的因素,如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及含水状态等;另一方面是实验条件,如试件形状、大小以及加工精度、加荷速率等。

2. 岩石的抗拉强度

岩石试件单向受拉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即为岩石的抗拉强度。岩石的抗拉能力较低,易被拉断而破坏,所以抗拉强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岩石力学指标。

测量岩石抗拉强度的方法有直接拉伸法和间接拉伸法两种。由于直接法试件制备困难、实验技术复杂,故多采用间接法,以劈裂法和点荷载实验最为常用。

劈裂法(见图 6.10),以一定加荷速率对试件加压,直至破坏,并按下式计算岩石的抗拉强度:

图6.10 劈裂法试验装置

式中 σt——岩石抗拉强度(MPa);

Pt——试件破坏荷载(N);

D ——试件直径(mm);

l ——试件长度(mm)。

因为岩石是一种多空隙材料,而抗拉强度受空隙特别是裂隙的影响远比抗压强度大,而且拉应力条件下,仅有内聚力起作用(压应力条件下还有内摩擦阻力起作用),所以岩石的抗拉强度远远低于抗压强度。

测定岩石抗拉强度的方法有材料力学法、圆形薄片法、劈裂法(巴顿法)。但由于制样困难和试验技术复杂,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目前除有条件者外,一般利用它与抗压强度的比例关系,间接确定(表6.1、表6.2)。

表6.1 常见岩石的抗压强度值(σc)、抗拉强度值(σt

表6.2 某些岩石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间的经验关系

3. 岩石的剪切强度(τ)

岩石受剪切力作用时抵抗剪切破坏的最大剪应力,称为剪切强度,由内聚力 C 和内摩擦阻力σtan φ组成。按实验方法不同,可以分为3种剪切强度:

(1)抗剪断强度:在一定法向应力作用下,沿预定剪切面剪断时的最大剪应力。它反映了岩石的内聚力和内摩擦阻力和的大小(图6.11),即

τφ=σtanφ+ C

图6.11 岩石抗剪断试验示意图

(2)抗剪(摩擦)强度:指在一定法向应力作用下,沿已有破裂面再次剪坏时的最大剪应力。它反映了内摩擦阻力的大小(见图6.12),即

τφ=σtan φ

图6.12 岩石抗剪(摩擦)试验示意图

(3)抗切强度:指法向应力为零时,沿预定剪切面剪断时的最大剪应力。它反映了岩石的内聚力大小(见图6.13),即

τφ=C

通常用来测定岩石的抗剪断强度的方法有直剪法、变角剪切及三轴剪切等实验方法。实验表明,各类岩石的内摩擦角多在30°~60°,内聚力多在1~50 MPa之间变化。

图6.13 岩石抗切(断)试验示意图

以上对岩石的变形、流变和强度做了简单介绍,其中变形和强度只介绍了单向应力条件下的岩石的性状,但作为建筑物地基或建筑物环境的工程岩体,经常承受包括围压在内的三向应力的作用,为此研究岩石在三向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