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梁祠‘列女’画像与文本对比:云南大学社会实践成果

武梁祠‘列女’画像与文本对比:云南大学社会实践成果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有一点特殊之处,武梁祠七幅女性图像的选材均出自西汉刘向所书《列女传》。这就意味着,武梁祠女性图像与其故事文本之间相差将近200年的时光流变。至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刘向编撰的《列女传》所反映的西汉社会对妇女在道德上的规范和希冀发展至东汉时被片面的强调和强化。

武梁祠‘列女’画像与文本对比:云南大学社会实践成果

汉武帝以后,休养生息政策的持续推行促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的兴盛以及独尊儒术的大力推行,让丧葬制度得以迅速发展。自此之后,皇族坟墓的建造用材逐步向石质材料革新,这就促使了画像石刻的诞生。曾经易于受潮的壁画形式陪葬品改进为石板雕刻,并在石刻上绘以彩色。位于今鲁西南地区的济宁市南武宅山的武梁祠中就绘有石刻画像共三十三幅,可以辨认的有二十九幅,分别用以阐明君臣之道、孝子之行、妇女之德、兄弟之爱、挚友之信这五大主题。

“汉画像是汉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图像呈现,表现为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图式。这一图式不只表现为人与现实世界生活图景,而且表现为人对死后世界的理想建构。”[1]祠堂的三十三幅石刻画像中,单独用以刻画列女主题的就有七幅,且刻画在紧随《十一位古代帝王像》后的祠堂后壁及西壁的第一层装饰带上,是武梁祠画像中叙述的第一个主题。这就表明这些列女主题的故事被雕刻制作于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表达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且墓中有意识地将所有陪葬品位置进行设计,是希望在墓主死亡后仍处在一个不违背现实世界道德观念的环境中。这就要求墓葬中陪葬品的内容和摆放位置有一定标准,因此再看列女主题的画像,无论是从篇幅的比重还是位置上的特殊性及重要性,都足以见其对于女德的注重。但有一点特殊之处,武梁祠七幅女性图像的选材均出自西汉刘向所书《列女传》。《列女传》原文共有七个章节,其中前六章描述了共九十位女性的故事。这六章中所展现的道德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六类: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2]标题为《孽嬖》的最后一章则是专写恶行妇人的传记[3]。然武梁祠七幅女性故事图像全部且仅仅来自书中《贞顺》以及《节义》二章。显然是刻意强调了妇德中的贞与节。因此,虽然武梁祠女性图像的创作都来源于《列女传》,但两者并不对等,且依照《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所记载,此书是在公元前16年著毕,而武梁则逝世在汉桓帝元嘉元年,武梁祠大致于公元147年前后竣工。这就意味着,武梁祠女性图像与其故事文本之间相差将近200年的时光流变。至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刘向编撰的《列女传》所反映的西汉社会对妇女在道德上的规范和希冀发展至东汉时被片面的强调和强化。

(www.daowen.com)

图1 梁高行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