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大学社会实践:小草坝天麻案例剖析

云南大学社会实践:小草坝天麻案例剖析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昭通的天麻、高原特色农产品都是采用传统渠道销售,仅有少部分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销售平台,但销售渠道不通畅、销售量小,无大数据平台的支持。社会舆论反馈主题则主要凸出新媒体宣传推广下,天麻在保健、膳食领域的独特优势逐步普及,以及小草坝天麻的品牌建立。

云南大学社会实践:小草坝天麻案例剖析

1.经济与人口教育基本状况

近年来,昭通天麻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天麻产量达4042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6左右,“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在国家政府的政策层面支持下,呈大势之态。昭通的天麻、高原特色农产品都是采用传统渠道销售,仅有少部分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销售平台,但销售渠道不通畅、销售量小,无大数据平台的支持。

“十三五”期间,彝良县累计种植天麻12.56万亩,产鲜天麻11438.55万斤,实现天麻产值94.51亿元。2020年,全县新增天麻种植2.98万亩,产鲜天麻2520万斤,实现综合产值22.01亿元,带动全县1.5万余户6万余名麻农人均增收5300元。昭通市成立有天麻生物产业协会,协会已发展会员87名,其中副会长32名、一般会员55名。协会组织成员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发展昭通天麻专业合作社254个,连接农户3830户17238人。

2.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技术运用

昭阳工业园区在昭通中心城市的北部,目前园区完善了路网、供水网和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有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为企业入驻提供了孵化平台;完成了4000套公租房建设,为入驻企业员工提供了保障。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医院、学校幼儿园、商住小区等生活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当地原材料充裕,2020年,全市天麻种植8.51万亩,实现鲜麻总产量4042万斤,综合产值59.03亿元,其中种植产值37.36亿元,加工产值21.67亿元。人力资源丰富:昭通市全市人口629万人,青壮年劳动力总数超过300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150万人以上。普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资分别为1500~2500元/月、2500~3000元/月、3000~5000元/月。交通便利,昭通已与昆明、重庆、成都、贵阳、北京、深圳杭州、广州实现航空互联,内昆铁路贯穿南北,渝昆高速纵贯全境,现有水富、绥江2个港区16个泊位和55道渡口,其中,水富港是云南目前吞吐量最大的内陆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20万吨/年。“十四五”期间,初步形成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全市境内2小时交通经济圈。

经调研了解,目前数字经济建设依托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其中主要企业为神草农品贸易有限公司,神草农品贸易有限公司作为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的运营主体,以“互联网+大宗交易”为商业模式,开发出“天麻商城”App,软件于2021年3月11日上线,上线以来已入驻272户麻农(合作社),完成大宗交易2130万元。

该公司帮助多数麻农开设电子商城,推出了天麻价格指数,实现实时竞拍,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天麻的线上交易。但所涉及的区块链技术,该公司尚未实现,这也是他们下一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规划建设成为集区块链、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检验检测、防伪溯源、线上线下交易、供应链金融为一体的数字化农产品交易平台。但是开发建设进展尚处项目前期,支付端口尚未开通,专业人员十分缺乏,厂房建设尚未定址。

综上,数字技术的运用尚处于早期建设,技术共享则普遍依赖于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

3.基于文本数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的政策偏重与社会舆情(www.daowen.com)

文本分析表明,当地以天麻产业为引领的数字农业发展规划设计着重强调如下议题:产业规模、技术产业发展、产品种类功能丰富、产业利益共享以及治理能力的持续保障。社会舆论反馈主题则主要凸出新媒体宣传推广下,天麻在保健、膳食领域的独特优势逐步普及,以及小草坝天麻的品牌建立。

基于社会能力理论和融合发展理论视角,当地产业政策强调产业规模和技术运用的政策选择,准确把握持续增长的经济动力,即规模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而因地制宜的技术选择则是规模扩张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保证。社会治理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有利于当地农民切身利益的利益共享策略,将会为当地经济发展保持持续的活力,并提供抵御经济萎缩的制度保障。

在向数字经济技术范式的转型过程中,如何持续地提高技术一致性,推动知识积累,是目前当地数字天麻产业发展的困难所在。

4.运营管理现状

从企业技术能力和数字农业运营管理的视角来看,小草坝天麻尚需面对许多挑战。传统农户作坊生产加工的普遍存在限制了产业规模化,对于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推广普及造成制约,导致数字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天麻生产经营向国际交易中心集聚的进程将会逐步扩大数字技术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规模,以应对现存的上述困难。

目前来看,当地数字企业在网络运营、质量管理以及生产流程重组、产业融合上具备相应优势,能够克服传统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与多重博弈困难,构建基于“信息链——证据链——信任链”的低冗余存储且安全性能高的农产品供应链置信溯源系统,对农产品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物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农业运作流程与传统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会有巨大不同,进而会导致其运营管理的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功能的实现方式也有很大变化。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农业产业链、信息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势必加剧传统工业、服务业以及新兴的信息业、知识业和文化业与农业的融合。

如何在数字农业技术范式的全新周期中推动技术的扩散与运用,绝不仅是先进技术引进与替代的简单过程。技术经济范式需要历经技术创新、产业变迁、融合应用、制度变革才能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社会主导的技术经济范式,最终引起经济格局的变革,而知识积累和利益共享恰恰成为这一变革过程中重要的手段和要求而非仅是发展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