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禄劝县:云南大学社会实践成果集

禄劝县:云南大学社会实践成果集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禄劝古称“洪农碌券”,历经多次沿革,于1985年正式被设为彝族苗族自治县。禄劝的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高寒山区。目前,禄劝共有33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括省级非遗传承人5人、市级非遗传承人7人、县级非遗传承人21人,另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18项、县级非遗项目30项。

禄劝县:云南大学社会实践成果集

禄劝古称“洪农碌券”(彝语意为有很多石头的山梁),历经多次沿革,于1985年正式被设为彝族苗族自治县。该县地处滇中北部,是昆明市辖郊县,北界金沙江与四川省会理、会东两县相望,是由滇入川的北大门、昆明主城重要饮用水源地和昆明城市生态涵养区,距昆明市区72千米。县域总面积4234平方千米,占昆明总面积的1/5,其中,山区面积占98.4%,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禄劝当地拥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矿”。禄劝县内有8个世居民族,分别为汉族、彝族、苗族、傈僳族傣族壮族、哈尼族和回族,其中汉族(3.26万人)、彝族(11.36万)、傈僳族(1.67万)和苗族(1.64万)人数最多。形成了以彝族、苗族、傈僳族文化为主,其他民族文化兼而有之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格局。

禄劝是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发祥地之一,当地彝族属于“纳苏坡”支系,作为在当地少数民族人数占比较多的民族,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语言文字,全球珍藏的彝文古籍中90%出自禄劝,我国现存的659部彝文古籍中522部源自禄劝;在民族音乐方面,彝族歌舞也是其极具特色的文化之一,比如在家里唱的“家歌”和青年男女在野外唱的山歌(情歌)、传统的跌脚舞、罗婺神鼓(舞)等;在民族风俗方面,禄劝彝族规模较大的祭祖大典、每年6月举办的火把节,都已成为彝族、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苗族民间艺术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诗歌是苗族文学艺术的代表,内容从人与大自然的斗争到迁徙、战争洪水泛滥等均有涉及,歌谣一般有歌唱爱情、婚姻、生产劳动等内容;芦笙舞是苗族最早的舞蹈,在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社交方式,节庆、婚嫁处处可见芦笙舞的身影;节日方面,苗族较有代表性的是花山节,新中国成立后,花山节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的斗牛、赛马等文体活动的盛会,如今每年的花山节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到来。

禄劝的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高寒山区。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傈僳族创造了以音乐、乐器、舞蹈为主要代表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乐器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傈僳族小葫芦笙、响篾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时间上溯到元代,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另外,傈僳族的舞蹈也非常多样,有模仿动物行动的、有关于生产生活的,也有表现战斗的,风格独特,别具一格。(www.daowen.com)

有赖于当地丰厚的文化资源,禄劝的文化遗产也非常充裕。目前,禄劝共有33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括省级非遗传承人5人、市级非遗传承人7人、县级非遗传承人21人,另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18项、县级非遗项目30项。形成了语言文字(彝文、苗文)、传统习俗(花山节、火把节、彝族祭祖大典)等多元的文化遗产。另外,当地还设立了撒营盘镇撒老坞“彝族文化保护区”,翠华镇汤郎箐“苗族文化保护区”,撒营盘镇“刺绣之乡”等三个民族文化保护区。

如前所述,禄劝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经济发展受限。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禄劝县可以把文化振兴作为主要抓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底蕴、精神和潜力,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撬动当地文化振兴的基点,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补足当地发展短板。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资源转化,必然要对其进行宣传推广,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基于此,本文在了解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概况、把握当地各个传播主体对其挖掘与宣传情况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如何通过优化媒体使用,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传播,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探寻当地文化振兴新路径,为增进乡村振兴护航蓄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