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大学社会实践成果:高峰乡火把节文化振兴现状

云南大学社会实践成果:高峰乡火把节文化振兴现状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而大多数彝族人民并没有意识到对“火把节”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就目前高峰乡火把节的传承人来看,大多都处于中年或老年,而新一代的传承人青黄不接。

云南大学社会实践成果:高峰乡火把节文化振兴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各族人民逐渐联系在一起,各种各样的思想也处于相互碰撞与交融之中,彝族人民的传统习俗观念和对“火把节”的崇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波及。这主要体现在对高峰乡火把节传承人队伍的影响,影响了青壮年自觉承担起传承火把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生产中沉淀、积累并逐渐地发展起来的,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纽带,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思想保证,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载体。而作为高峰乡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民来说包含了多种含义,既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信仰,也体现了彝族人民庆祝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未来风调雨顺、大吉大利的祝福[7],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高峰乡的火把节就越发表现出娱乐性的特征。[8]而大多数彝族人民并没有意识到对“火把节”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就目前高峰乡火把节的传承人来看,大多都处于中年或老年,而新一代的传承人青黄不接。

一方面学习和传承火把节的相关仪式并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因此其传承人的后代并不愿意子承父业、女承母业,[9]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华珍就跟我们提及过她儿子、儿媳只愿意选择在昆明等地工作,而不愿意回乡传承母亲的事业。[10]同时彝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需要长期的坚持,无法短期内给予足够的经济来源,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华珍就提到了由于她从小就喜欢彝绣,坚持了15年,慢慢地才逐渐有了些许起色。[11]而在对高峰乡火把节大刀舞的传承人胡金富的访谈中我们得知他也跟他师傅普顺发专门学习了很久才逐渐掌握了基本要领。这就进一步影响了高峰乡青壮年对传承和学习彝族火把节的热情和积极性。(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受“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12]传统观念的影响,火把节的相关仪式需要众多12岁以上的男子参与,[13]分为祭祀组、吹手乐队组、火把摊神队、大锣大花脸队、大刀队、彩旗队、后勤队。[14]但是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农村劳动群体,正在不断地以“农民工”等形式脱离农村社会群体结构涌入城市,导致文化传承对象(青、壮年)的缺失,造成传承萎缩。再加上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外出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同时高峰乡对外地人员的吸引力不够,输出和输入无法平衡,导致高峰乡的中老年居多,无法满足火把节对众多青壮年男性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