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的概念与特点
关于质的研究的定义,尚无明确的、公认的定论。我国学者陈向明在总结国外学者定义的基础上,尝试给质的研究以如下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环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论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考察。研究者本人就是一个研究工具,需要长期地在实地进行考察,与被研究者进行交谈,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和过程、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
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对变化着的现实的持续探究
其研究的方式、假设都会在研究过程中变化。
3.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的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用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
重视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伦理道德关系,倡导研究中的人文关怀。
(二)质的研究基本环节(www.daowen.com)
质的研究不完全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研究,它自身包括一系列的环节,是多种方法的综合。
1.确定被研究的问题
质的研究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是对特例的深度描述,所以与科学研究不同,它不追求因果类问题,而追求描述类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如“苏北某中学学生生活的研究”,就是一个描述性问题。通过扫描学生的生活现状,揭示学生的生存状况和对他们成年的影响。“首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研究”,是一个解释性问题。它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揭示了四年大学生活中,他们怎样从迷茫走向成熟的。
2.确定研究的对象
研究问题确定后,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就划定了。如“农村某中学学生生活的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学生,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是:是观察某部分学生,还是观察所有的学生;是观察他们的课堂生活、学校生活,还是更为广阔的课内外的所有生活;是观察他们一天的生活,还是一天某段时间的生活。这在研究之前都需要限定和明确。
3.收集资料
在质的研究中,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是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口述、录像、实物资料(作品、文件、材料、照片等)。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资料收集是在现场进行的,所以研究者如何进入现场,得到被研究者的接纳显得很重要。进入现场的方式很多,有隐蔽式进入、逐渐暴露式进入、实地自然进入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对教师体罚学生的研究,对吸毒青少年的生活研究等,适合用隐蔽式研究。另外,在观察和访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实地记录。质的研究通常采用定性的叙述式记录,实地记录由于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内容往往是流水账式的、没有组织的和粗糙的,观察和访谈后应立即整理和总结实地记录,包括想到的解释和受到启发的问题。
4.分析资料
分析资料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分析资料首先要反复地、认真地阅读原始资料,从原始资料中找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把其作为本研究的“本上概念”,围绕这一概念对原始材料进行登录。例如一位研究者在整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访谈记录时发现,不少大学生都使用了“无聊”这个词语,这个词语因能反映被研究者的生活而成为本研究的本土概念。围绕这一概念,对材料进行归类分析,如“无聊”的表现是什么,“无聊”的原因是什么,都从原始材料中加以提取。
5.形成扎根理论
质的研究在研究开始之前,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收集资料入手,通过提取资料中的本土概念,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构建出理论。质的研究的理论不是普适性的宏大理论,而是适应在特定情境中解释特定行为和事件的理论,它不仅扎根于资料,而且扎根于特定的情境,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情境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