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是教学活动中的常见场景。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应从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两方面着手训练。
(一)“问题”的设计
1.“问题”的类型及功能
分类角度不同,可以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为不同类型。例如:从“问题”的困难程度角度,可分为困难的问题和容易的问题;从课堂结构角度,可分为导入式问题、讲授式问题和总结式问题;从涉及的教学内容角度,可分为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综合性问题。教师提问是为实现不同教学目标服务的,每种类型的“问题”有不同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问题”。我们从教学目标角度,把教师设计的“问题”分为回忆判断型问题、分析理解型问题、应用原理型问题、探索启发型问题和观点评价型问题五种,其含义和功能如表9-1:
表9-1 “问题”的类型和功能
2.评价“问题”优劣的标准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即围绕教学目的,针对教学重点和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其次,从学生实际出发。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学生是否感兴趣;“问题”有无新颖性;难易程度是否适当。问题应是建立在学生已知基础之上的未知问题,过难过易都不是好问题,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例如:教师讲说明文《蝉》,为了让学生有效阅读课文,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蝉是夏天的歌唱家,它的嗓子在哪?它歌唱是为呼唤同伴,还是怕热或爱热?人们看到蝉是从地下钻出来的,它又是怎样钻到地下去的?[1]蝉是学生熟悉的,但又不能准确回答上述问题,这就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上的未知问题。
第三,能引起学生思索的问题,教育价值更大。有人把教师的提问划分为低级认知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认为记忆水平的、不需要思维就能回答的提问属低级认知提问,需要复杂思维、对过去知识重组或创新后才能回答的提问属高级认知提问。例如:“新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这个问题的教育价值不如改成“如果新中国早一百年成立,我国现在是什么样子”。
第四,一堂课的问题要有逻辑性,层层深入。(www.daowen.com)
(二)“问题”的提出
1.善于选择发问时机
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和吸引学生注意的有效手段。问则疑,疑则思,课堂提问要与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活动保持同步,引导学生按正确途径积极思维。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此时提问,是对其课堂活动的提醒和暗示,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
2.先提问题后找人
课堂提问的步骤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状况,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等待回答—找人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后,稍停片刻,给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此时并未指定由谁回答,因此全班同学都在认真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情况确定由谁回答问题。切不可先找人后提问题,那样,这个问题就成了只提给这一个同学,其他人不再思考,而这个同学由于没有准备时间,紧张拘谨,影响答题质量。
3.表述清楚
问题的措辞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会影响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课前认真设计,仔细推敲课堂中要提出的问题。
4.用赞赏的态度鼓励学生回答
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回答的准确性,经常否定、批评甚至讽刺不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探索和思考问题,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学生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在错误回答中常闪烁着智慧和创造的火花,肯定正确部分,希望学生重新思考错误部分,才能培养出不墨守成规的创新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