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有多种方式[3],按学习进行的形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可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按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情况可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学习中的组织形式可分为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会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学习方式有不同功能,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学习方式而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互动共振教学需要学生采取主动、自主的学习方式。
柏林工大的教育专家杜霖先生形象地把学习比作“呼吸”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不仅要“吸进”还要“呼出”。他指出:“学习的核心是‘呼吸’,伴随着思考和分析,把记忆的东西进行融合、转化成实际问题和任务,然后去解决问题”。完整的学习过程至少应该包括思考、记忆、表达、传递以及行动。“呼吸”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实践。学习理论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途径有听觉、视觉、听觉加视觉、自己动手实践等,其学习效率分别为:听觉20%,视觉30%,听觉加视觉50%,自己动手实践90%。职业学校学生可在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4]
(二)要与学生交流沟通,不要简单说教指教
互动共振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形成,必须依赖学生的主动实践,交流沟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互动共振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不把学生看成“接受者”和教师讲解的“听众”;教师也不是“给予者”和教案剧的“演员”,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观察、联想、想像、推理、判断和分析思考,才能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一过程其他人替代不了。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幕后的“导演”。要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课堂教学就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真正学起来、主动学起来、创造性地学起来。
(三)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不要盛气凌人
实施全程共振教学方法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交流沟通,产生互动共振的教学效果。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头脑,对外界事物加工、改造后才能决定取舍,绝不是教师可以随意支配的。如果教师把教育学生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人格之上,必然采用命令、斥责、讽刺、挖苦,甚至辱骂和体罚等错误手段,学生人格受到侮辱,也会采取对抗、反驳、逃避等多种不合作手段。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仅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反而背道而驰。教育者要时刻尊重教育对象的权力,尊重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四)要共同发展,不要只“教”不“学”
传统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是“教授者”,把自己的所知所能展示给学生;学生是“学习者”,虚心接受,耐心观察,刻苦练习。互动共振教学法强调师生共振,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也能迫使教师提高水平。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他们在上课前已经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会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要求教师从“准备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有什么”转变。
从历史角度来看,有人认为教育发展经历了工具型教育—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阶段,正迈向创造型教育阶段。互动共振教学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宗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与教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体验学习后的成功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学生通过广泛涉猎多种学术观点,在比较批判中其思维的流畅性、交通性和独创性获得发展。互动共振教学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查询资料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阅读建议:
1.吴航:《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6期。
2.李向东:《全程共振教学法的理论探讨》,载《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潘维玉等:《教学、生产、科研、服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研究报告》,载《职教论坛》2002年第10期。(www.daowen.com)
4.马庆发著:《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4~77页。
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186页。
6.了解普通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案,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
思考题:
1.教学究竟是什么?你心目中理想的职业教育教学是什么样的?
2.你认为职业学校实施“一体化”教学有何意义?
3.列举一个教学实践中运用启发教学的实例,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其教学过程。
4.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对教学活动有何启示?
5.走访一所职业学校,了解有关教师的教学思想。
[1]引自《礼记·学记》。
[2]转引张家军、李森:《主体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2月,第16页。
[3]盖乃诚:《“主动、探究与合作”,灵丹妙药?》,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1日第4版。
[4]崔红珊:《“模拟公司”与行为导向教学法》,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5期,第51~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