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学新编:互动共振教学的内涵

职业教育学新编:互动共振教学的内涵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动共振教学是通过师生相互配合、交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相长的效果。对“学习”一词的认识也由动机、接受、理解、记忆层次,转变为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任何进步与提高。互动共振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职业学校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创新,他们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教师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教师应该善于向包括学生在内的任何人学习。

职业教育学新编:互动共振教学的内涵

任何个体都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又影响和作用于环境。广义的互动指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可以发生在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一切事物都与外界存在联系和作用,互动是自然物的存在方式,是事物生存发展的根本。通常说的互动是狭义的互动,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互动是双方或多方的彼此能动过程,是影响它方并接受它方影响的活动,其特点是具有交互性。如果只是两个人简单的命令与执行、刺激与反应,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接受则不能称为互动。互动教学强调互动对教学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交互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

共振本是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振动体频率相同时振幅叠加放大的物理现象。实际上共振不仅是物理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管理过程中的“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认识、思维的共振,能够创造出思想的火花;集体活动中情感的相互感染,是一种情感的共振,能够使人们群情激昂;生活中的“从众现象”,是一种行为上的共振。人和人之间接触、交往、共事就可能产生共振,运用好共振效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活动过程,有交流就会产生共振。教学过程中互动是共振的前提,共振是互动的结果,有互动就必然产生共振的效果。

互动共振教学是通过师生相互配合、交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相长的效果。传统的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把教师和学生割裂、对立开来,把生动的教学活动简化为学生的认知,或者强调教师教的技巧,或者强调学生学的方法,而教师和学生如何配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只管教,把信息发出去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学生只管学,勤奋、刻苦、完整地接受并记忆信息就是好学生。现代教学论认识到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师生双方的共同配合、对话、交流、激发、共振的活动。现代教育思想更强调教学的交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版)对教育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将“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对“学习”一词的认识也由动机、接受、理解、记忆层次,转变为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任何进步与提高。互动共振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

互动共振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方面的互动共振,二是认识方面的互动共振。情感方面的互动共振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高度一致,共同处于积极、愉快、兴奋的状态。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些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增加了接触和了解,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处于积极的取向,教师对事业的追求、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对教学内容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学生的勤学好问、积极向上、刻苦成才的精神也会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www.daowen.com)

认识方面的互动共振是指教学中师生思维呼应合拍,相互启发创新,探索科学结论。素质教育思想提倡启发引导式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张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并获得发现的乐趣和能力,反对以在学生头脑中建造小型“图书馆”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实际上现代社会中教师受到多方面挑战,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教师垄断不了知识,甚至在有些方面都不能做到“闻道在先”。职业学校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创新,他们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教师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教师应该善于向包括学生在内的任何人学习。

情感互动共振是认识互动共振的基础,是为认识合作服务的,如果没有情感的互动共振,认识过程中就很难有愉悦的体验,也就很难进发创新的火花。认识互动共振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果只停留在情感互动共振基础上,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依据主体的不同,互动共振教学有三种方式,即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共振;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共振;教师和教师之间互动共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