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职业教育学新编》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职业教育学新编》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里可以看出,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在我们进行职教课程改革的服务目标选择上,科学地处理好“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的关系,既要考虑到第一就业岗位的需要,还必须兼顾第二就业岗位或第三就业岗位的需要,把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职业教育学新编》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5年以前,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解决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践技能差的问题,提出突出实践技能教学,理论课降低难度,删减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二是1985年至1990年,主要是加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采取了多种新的课程模式,如单元模块、工读交替、主辅修等。三是1990年以后,引进了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方法,对各种国外课程理论开展深入研究和实验,课程开发日趋科学化,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创立了一批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

(一)从满足“岗位需要”的课程观转变为满足“广泛就业需要”的课程观

传统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胜任岗位需要。它是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教育观念,要求每个劳动者都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形成不变的社会分工体系。与其对应的是以岗位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是以劳动者终身束缚在一个固定岗位上为前提。这种职业教育观念在工业化初、中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近代社会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在一些企业的广泛应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态势,一方面一个岗位劳动中可能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如过去把机械电子分开、强电和弱电分开,现代生产设备常常是机电一体,需要劳动者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职工岗位转换和岗位知识更新日趋频繁,过分狭窄的专业训练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青睐。这一形势必然要求过去那种以主要培养单项技能突出、岗位针对性很强的专能人才的“岗位需要”课程观,转变为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适应相关职业或岗位群需要的,即满足“广泛就业需要”的课程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

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2.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知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

3.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依旧停留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而专业过于狭窄,不善变通的技术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目标上,那么虽然培养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者,但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未来的失业大军。所以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告诫人们:“为人们投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

由此可见,在我们进行职教课程改革的服务目标选择上,科学地处理好“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的关系,既要考虑到第一就业岗位的需要,还必须兼顾第二就业岗位或第三就业岗位的需要,把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二)综合课程逐渐受到重视

综合课是打破一般学科界限,综合几个学科内容,把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综合在一起,也可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科目。在普通教育中,学校课程根据学科分门开设,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传统职业学校课程也分学科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割开来,许多学校采用先集中学文化基础,后集中学习专业理论,接下来用一年或一年半集中实习。这种学科教学的主要缺点是:

1.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和“多面手”人才需求旺盛,如果按照分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必然导致学校开设大量学科,时间少,学科多,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在有限的学习年限中,学生不可能深入学习和掌握每门学科,造成学生辛辛苦苦学了许多学科,每门又都是蜻蜓点水,毕业后却什么也做不了。

2.每个学科强调自身的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各学科间知识封闭、独立,理论只讲理论,实践只是实践,学生难以形成整体认识,而任何实践活动又都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与用不能顺利衔接。

3.各学科教学停留在各自追求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以及理论深度上,缺乏对学生进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

课程的综合化适应了复合型人才对课程综合化的要求;适应了行业界面渗透与变化的趋势对课程结构产生影响而引起的变化;适应了专业发展对课程结构提出的新要求;适应了解决现有课程设置中实践技能训练比例偏小问题的需要。开设综合课程,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由行业界面渗透或变化而引起的整体课程设置综合化。如机电一体化。

2.学科间课程综合化。例如:机械专业中将工程力学、公差配合、机械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几门课程内容,以实践需要为基础点,进行有机结合,开设《机械基础知识》课程。

3.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课程综合化。如将电视机原理、安装与修理综合成为一门以维修为主线的课程。

4.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课程综合化。如计算机专业中的基础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综合化。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更加体现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式,以及我国经济结构向工业化阶段转轨,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高科技、高知识密集型产品大力开发,职业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必须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以满足其就业、升学、深造或继续学习的需要;必须强调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自动化、综合化、智能化高技术设备的技术要求;必须进行基本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的教育,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公关能力、合作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等关键能力,以适应21世纪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的动态变迁和经济国际化、竞争跨国化、时代信息化的生活大环境。处理好“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关系,课程目标应侧重后者,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才。这并不是完全抛弃前者,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劳动者,始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色。但是我们应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的发展负责。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未来型人才,是具有全面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能适应现实职业的需要,还能自主创业,在未来开拓出一个新的职业领域。

(四)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内容趋于人性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职业教育曾一度出现过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认为职业教育只是为岗位需要服务,培养会使用机器的人,把人看成机器的附庸,是一台智能化机器。单纯地追求实用和实效,导致人性的压抑、人的尊严的丧失和人主体精神的贬抑,表现为部分学生中存在消极的生活态度、单调的生活内容、淡漠的人际关系、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对社会的仇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更加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在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上,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弘扬伦理道德、信念和认识人性的深层要求,来保证科学技术与人性相协调。

自从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引进了近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统一的加工模式,注重共性发展而忽视个性培养。其实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需要多方面人才,每个学生应有自己的鲜明个性,教育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职业学校的课程要精心设计各项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可能和机会。

课程的人性化必须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想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在对北京市朝阳区30余所职业高中、60多个专业、近8000名在校学生中进行关于学习动力和继续学习愿望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182份。调查结果表明:63.6%的学生把“职业的需要”作为学习的首要动力,而且各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学习动力的职业针对性很强;有52.17%的学生毕业后想通过业余学习取得高一级学历;还有41.44%的学生,虽然不想升学,但希望“结合职业需要”学理论或技能;只有2.55%的人“不想再学”,可见职业学校学生有强烈的继续学习愿望。关于希望在职高中学习哪些内容时,有66.1%的人希望多学“实际操作技能”,19.1%的人愿意多学“专业理论知识”,只有14.8%的人表示希望多学“文化基础知识”,可见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内容有明显的偏爱。[3]

(五)选修课与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增加选修课课时比例,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是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选修课对于接受专业教育相对较早的职中学生来说,不仅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且也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未来工作的适应性。课外活动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专栏:

普罗塞职业教育定理十六条

1.职业教育效率的高低,视学习者受训环境模拟其日后的工作环境的相似程度而定。受训环境越像工作环境,则培训效率越高。

2.为求职业技术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培训作业必须同所学工种专业的实际工作一样,采用相同的工序,使用相同的工具,操作相同的机器,用同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工作。

3.职业教育效果的好坏,视其是否直接地、具体地培训每个学习者养成所学工种专业必备的思维习惯和操作习惯。

4.职业教育效果的好坏,视其能否使每个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发展他的兴趣、天资和智慧。(www.daowen.com)

5.任何专业、职业、行业、工种、工作的职业技术培训,为求其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对那些需要培训、愿意受训并能通过培训获益的人们进行培训。

6.职业教育效果的好坏,要看为形成正确的行为和思维习惯而进行的专门实际练习是否反复进行,直到养成有酬职业必需的完美技能所要求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7.职业教育效果的好坏,要看培训教师是否对于他所执教的工序和工艺具备应用技能和知识的成功经验。

8.每种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为了获得并保持就业必须具备起码的实际工作能力。如果职业教育不能使学习者达到这个要求,则这种职业教育无论对个人或者社会都是无效的。

9.职业教育必须承认现实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培训人才,满足“市场”需求。纵然确实有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人所共知,确实有更好的工作条件更受欢迎,但不能脱离实际可能,去追求按更好的条件进行培训。

10.为求每个学习者有效地养成操作习惯,要求培训工作用真实作业进行,而不是用练习作业或虚假作业进行。

11.一个工种专业的技术培训内容的惟一可靠来源是该工种专业优秀工作者的工作经验

12.每一个工种专业都有一套独特的内容,这套内容对于任何别的工种专业几乎毫无使用价值。

13.职业教育提供的社会服务的效率高低,要看它是否满足当时需要培训的任何群体的具体培训要求,并按他们从培训获益的最有效地方式方法进行培训。

14.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的高低要看培训方法和师生关系是否考虑到所服务的任何特定群体的特性。

15.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的效率的高低,要看管理方式是灵活机动还是拘泥刻板。

16.虽应千方百计地降低人均培训费用,但是人均培训费用有最低限度,在这个限度之下就不能提供有效的职业培训。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达到这个人均培训费用最低限度,则不宜试图举办职业教育。

一切教育实践,一切科学研究结果都已说明,教育要行之有效,必须以经验为中心。所以,健全的课程必须以经验为中心,才能对青年和成人进行卓有成就的教育。总而言之,职业教育需要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

引自(美)拜尔·R·休梅克编:《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指南》,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阅读建议:

1.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方法》,载《职教通讯》2002年第7期。

2.姜丽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载《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

3.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载《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黄克孝主编:《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0页。

5.周明星主编:《职业教育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43页。

6.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载《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1期。

思考题:

1.什么是专业?

2.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应遵循哪些原则?

3.职业教育课程有何特点?

4.简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

5.结合你了解的情况,谈谈你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认识。

[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0年3月21日。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3]黄克孝主编:《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