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步骤和重要性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步骤和重要性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涉及社会各个职业领域,需要进行各专业的课程开发。美国系统课程设置和教学开发模式,将课程开发的步骤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课程开发是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它只解决课程有无的问题,应该把开发与实施、评价、管理分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从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出发加以规定。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步骤和重要性

职业教育涉及社会各个职业领域,需要进行各专业的课程开发。这里我们只讨论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不涉及具体专业(工种)。美国学者泰勒在《课程编制的具体方法》一文中提出,课程编制的过程有四个主要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即教育内容;组织教育内容;评价教育效果。另一位美国学者塔巴提出了编制课程的七个步骤:预测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提出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育内容;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确定评价的对象和方法。美国系统课程设置和教学开发模式(Systematic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简称SCID),将课程开发的步骤分为分析(包括:需求分析、职业分析、任务确定、培训任务选择、标准任务分析、读写任务分析)、设计(包括:确定培训方式、开发学习目标、实施措施、开发培训计划)、开发(包括:能力概括、开发课程指南、开发学习指南和模块、开发支持媒体、开发课程计划、指导测验修订教材)、实施(包括:执行培训计划、执行培训、实效评价、培训文件)和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分析收集到的信息、矫正方法雏形)五个阶段。

上述课程编制过程涉及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管理全过程。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课程开发是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它只解决课程有无的问题,应该把开发与实施、评价、管理分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是:职业岗位分析;学生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文件。

(一)职业岗位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从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出发加以规定。研究生产全过程和生产活动的所有因素,不仅要确定出学生所应具备的技能和技巧,而且也要确定出学生所应具备的才能,及其生产中如何要提高的途径。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要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根据专业工种的性质和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确定调查对象

应包括技术水平先进的企事业单位和技术水平一般、落后的单位等。职业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学生需要三、四年后才能就业,选择的调查对象应反映出技术发展趋势,具有适度超前性。初步了解调查对象的现状,掌握必要的基本数据和资料。

(2)设计调查方案

首先,应明确调查目的,这样才能确定调查的范围、内容、方式,弄清应当收集什么资料、到什么地方收集、用什么方式收集。其次,确定调查项目、内容,建立需要了解的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并征求实践工作者的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再次,确定调查时间安排。

(3)明确分工

调查组成员统一思想,学习并掌握调查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明确工作分工。

2.调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重点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工作本身的描述,规定工作人员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如何完成及为什么这样做等。一般包括职业名称、工作活动及工作程序、工作条件及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劳动报酬等。其中工作活动及工作程序是调查重点,一般采用任务清单形式把工作任务、任务出现的频率、标准等逐一罗列。如秘书职业的主要任务有:处理信函、接待来访者、会议准备、草拟文件、协调关系等。有些任务每周出现一次,有些是每天出现数次,有些没有规律,调查任务出现频率,有助于安排教学内容和分配教学时间。调查工作实践中各项任务的质量标准,便于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目的。

二是对从业者的要求,根据工作性质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知识、能力、态度要求以及生理上的要求。一般包括:应知分析,指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的分析,包括接受教育的最低程度要求、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所应达到的水平;应会分析,指执行各项工作的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分析,确定他们必须经过怎样的专门训练;工作实例分析,指根据应知、应会的要求,通过某项典型工作,来分析从事该项工作需要的记忆、判断、想像、创造、应变、观察、组织、开拓、语言文字、社会活动等各项能力,以及智力、非智力因素要求;工作态度及职业道德要求;身体素质要求,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反映速度、柔韧性、灵巧性、协调性、耐久力等,要使用“数量”的概念来分析和说明。

3.分析整理

根据调查材料,详细罗列职业活动中需要完成的工作项目,以及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在分析操作者行为活动之后,应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内在素质,这些素质是保证胜任岗位职责的根本,也是教育工作者设计课程中最关心的问题。

(二)学生需求分析

教育受学生的发展水平制约,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学的重要原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水平、特点以及愿望要求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课程编制者要时刻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

学习者的知识状态、身心成熟程度和个性倾向等都是建构课程体系优先考虑的条件。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课程的起始点和课程的深度、广度、进度,而且对于实施课程的环境及其手段也形成一定影响。

首先应分析学生的入学基础。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目前受“普高热”和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在教育“分流”中,职业学校不能从最高分数段录取新生,一般来说,和普高生相比职校生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习惯也逊色于普高生。过深、过难、过重的课程,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国外职业教育教材,大多针对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具体操作行为要求,不去纠缠过深的理论,且内容图文并茂,直观浅显,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分析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职业学校学生渴望改变自己,希望获得成功,在社会生活中出人头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注重学习能够直接应用的知识技能。目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升学深造的需要。职业教育不能把学生简单看成被教师加工改造的对象,而应看成主动寻求发展的人,职业教育课程应满足学生的愿望要求。

(三)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所要实现的标准,它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依据。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包括三个要素: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程度。

确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设置上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课程设置中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的关系

关于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存在“社会本位论”和“学生本位论”的争论,前者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其价值取向,后者强调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为其价值取向。我们认为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不可偏执一词,追求极端,应同时追求两种价值取向。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既是人类文化和经验传递的载体,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使人从自然属性提高到社会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矛盾,职业教育应兼顾两者的利益。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职业学校办学中必须坚持素质教育思想,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它既体现了社会需求,又满足了个体发展需求。随着生产力水平和我国经济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两者完全融合并非只是一种理想。

2.课程设置中当前顶岗能力与发展后劲的关系

在学校有限时间内既要使学生形成顶岗能力,又要具有发展后劲,这是一对矛盾。有些学校认为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素质的养成教育,其教育效果往往不是立即就显现,为了满足企业要求毕业生有立即顶岗的能力,在学生入校后只注重岗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后劲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能力单一导致就业面窄,不能适应转业转岗和技术更新的需要。有些学校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师资、设备、资金等条件,又有过分加大文化、理论教学的倾向,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如何科学合理配置,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职业针对性,又能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获得较宽的就业面呢?

现代社会是信息加速膨胀、知识迅速老化、就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周期缩短、职业岗位变换频繁的社会,就能力与知识结构而言,学校应以较大覆盖面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来组织教学,强调专业知识面宽,能覆盖一个专业大类,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就技能训练而言,应该是在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其训练过程,就是把所学理论转换成技能的过程。因此,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技能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转变时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都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产业组织趋于现代化,产业岗位趋于综合化。体能起主导作用的岗位逐步向机械化、智能化转移。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覆盖面向宽的方向和综合方向发展,更注重学生适应性和发展后劲的培养。例如:把原来的钳工、铆工、管工专业(工种)合并为安装专业;车、铣、刨、磨专业(工种)合并为金工专业;电工和仪表专业(工种)合并为电仪专业;财会税收金融专业合并为财经专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合并为经营管理专业等。

3.课程内容稳定与更新的关系

从学校设备、教材、教学秩序和专业师资方面看,稳定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社会对人的知识、能力要求是多变的,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和世界接轨,行业结构、岗位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随之对学校课程内容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当稳定在某一大类专业上。具体讲,该专业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电子电器专业,它包含视频、音频、通讯、办公设备等维修工种,这些工种有共同的基础与技能课程,如“电工基础与基本技能”、“无线电工艺”、“模拟与数字电路”等。这些课程,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宽,适应性强,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多工种的基本技能训练,以打好专业素质基础为目的,它们应当是相对稳定的。其次,在专业技术与专项技能训练课程上应当体现“活”。通过它们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同时按工种进行强化,以达到行业等级标准。例如电子电器专业针对视频、电器工种分别开设的“电视机维修”、“制冷设备维修”等课程,它们不是每个学校非开不可的,而应是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由学校来选择。这类课程可随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四)确定教学内容

1.确定教学中应包含的任务

在收集到工作岗位对工作者详细的要求信息后,下一步是选择哪些应在教学中完成的任务,因为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不需要进行专门教育与培训的任务。

学校教学选择教学任务应符合下列标准:

(1)多数工作者都要完成的任务。

(2)经常需要完成的任务。

(3)对完成工作起关键作用的任务。

(4)对完成其他相关工作很重要的任务。

(5)刚开始工作就必须学会的任务。

2.进行任务分析

进行任务分析是工作课程化的重要环节,进行任务分析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完成任务的步骤(只要可能,列出顺序)。

(2)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www.daowen.com)

(3)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态度。

(4)完成任务的标准。

(5)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具、设备与材料。

(6)完成任务中的安全问题。

任务分析时,制定课程的教师可以走出去见习、询问,也可以把工人请到学校中来,还可以先进行资料分析,然后由实际工作者检查、修正。

(五)编制课程文件

1.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课程方案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我国自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以来,就有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当时称作“课程方案”。在学习苏联教育理论中改称“教学计划”,最近又有人提出称作“课程方案”更准确些。职业教育课程方案分指导性方案和实施性方案两类。指导性方案由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发,提出制定课程方案的原则意见和部分重点专业的具体指导意见。实施性方案由学校按照指导性方案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制定。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方案的原则:[1]

(1)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明确、具体地规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

(2)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

(3)贯彻产教结合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立业创业本领。

(4)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地方、行业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还应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课程。

实施性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及其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应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必需的文化知识,既考虑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也考虑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需要。

实施性方案由以下部分组成:

(1)招生对象与学制。

(2)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3)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4)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5)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

(6)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实习教学计划一般包括:

(1)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职业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标准。

(2)教学实习课题和生产实习安排。

(3)教学实习各课题设施要求。

(4)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和方法。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传统称为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教学文件,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编写教材、统一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课程标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角度限定了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广度和深度是有关教学内容的两维坐标,可以用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目标。广度是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是知识的深浅和能力的高低水平。职业学校任何内容的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和职业活动中对从业者的要求,在两个坐标维度上做出限定,明确了教学活动的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

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一般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说明部分

主要概述本课程的性质,课程教学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的和任务,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的时数分配等。

(2)本文部分

教学内容范围,教材重点难点,内容要点,作业、测验、考试及其要求,实验、参观、实习和其他实践活动的目的、要求,教学进度安排,提出有关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等。

(3)备注部分

列出教学参考书目,提出使用各种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指导意见、案例等。

专栏: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2]

3.教材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表述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和相互作用的中介,可以理解为教师用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学习材料。教材必须同时具有两种功能:一是教学资源功能,它应该选择反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社会时代特征,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的人类文化精华;二是教学工具功能,它应体现先进的教学观念,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教学规律,具备友好“界面”,便于教师使用。教材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凡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都可称作为教材,通常指的教材主要包括下列几种:

(1)教科书简称课本,狭义的教材指的就是教科书。

(2)教学指导书,一般包括教学参考书、实习或实验指导书、自学指导书等。

(3)教学辅助教材,一般包括工具书、各种图表、幻灯片、影视片、音像磁带、计算机软盘等。

教材甚至还可以包括现场教学、参观、实习中的物质条件和相关的信息资源。目前看来我国教材多是纸介质的印刷品,缺乏其他类型教材。随着网络和科学教育技术的发展,适应职业教育直观性、实用性的需要,应加大其他类型教材特别是电子和音像教材的开发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