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原则:超前性原则及按需设置原则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原则:超前性原则及按需设置原则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原则指职业学校工作者在专业设置中所依据的基本要求,是专业设置工作的指导思想。超前性原则专业设置与调整应考虑培养周期内的社会变化,适度超前,为未来培养人才。综合他人研究,我们认为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应遵循以下原则:1.按需设置原则按需设置原则是指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相应专业,为社会发展服务。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原则:超前性原则及按需设置原则

“原则”一词的本意是指据此行事的法则、标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原则指职业学校工作者在专业设置中所依据的基本要求,是专业设置工作的指导思想。所谓基本要求有两方面含义:一是重要的、思想性的要求,并非所有的、方法性的要求,执行这些要求,可以保证顺利地完成任务,否则就会失败;二是原则间彼此独立,互不包涵,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一)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原则研究成果简介

1.1998年王义智等提出五条原则[4]

(1)方向性原则

专业设置要符合学校发展方向,有相邻专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朝阳产业;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有一定技术难度。

(2)适应需求原则

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种类、数量、质量的要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条件保障原则

专业设置要考虑学校的基础,具备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如师资、设备、资金等。

(4)科学规范原则

专业设置要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加强社会统筹管理。

(5)效益最大原则

专业设置要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条件,考虑教育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

2.2000年贺文瑾等提出四条原则[5]

(1)适应性与服务性

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必须适应就业需要和职业状况,为社会发展服务。

(2)针对性与包容性

专业设置应针对社会职业的发展进行建设,同时一种专业要包容多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

(3)技术性与层次性

专业设置不能只考虑种类上的差异,还应注意层次上的区别,不同层次的专业其技术含量和特点也应不同。

(4)多变性与稳定性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稳定与变化的关系,既要跟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又要追求稳定,提高质量。

3.2001年王文郁提出七条原则[6]

(1)适应性原则

专业设置应在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法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对人才的结构需求来确定。

(2)特色性原则

学校应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形成“品牌”,依此提高学校知名度。所谓特色是“人无我有”,也可以是“人有我精”或“众有我新”。

(3)宽口径原则

拓宽专业口径是提高专业适应性的重要保证,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4)超前性原则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考虑培养周期内的社会变化,适度超前,为未来培养人才。

(5)稳定性原则

设置和调整专业事先应做好充分调查研究,不能轻易变动,相对稳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6)灵活性原则

长线专业在稳定中求灵活机动,求不断发展,求主动适应,短线专业强调针对性。

(7)相关性原则

新设专业要考虑与原有专业的相关性,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优势。

4.2001年王汤清提出九条原则[7]

(1)超前性原则

根据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的预测,针对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开设新专业。

(2)地方性原则

设置专业应考虑地方经济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灵活性原则

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专业设置也要多类型、多模式。

(4)可行性原则

一是设置的专业必须是社会急需的,二是学校具备设置专业的基本条件。

(5)统筹性原则

专业设置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应统筹规划。

(6)开放性原则

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考虑劳务输出的需要,满足学生外出务工的需要。

(7)宽口径原则

适应转岗需要,加强基础教育

(8)结构优化原则

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应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设置相临专业。

(9)科学性原则

设置专业要进行科学论证。

5.2001年刘德发等提出五条原则[8]

(1)宽窄并举

宽口径专业和窄口径专业各有优缺点,职业学校实践中应灵活运用,窄口径专业要考虑职业群的共同需要,宽口径专业要有专门化方向。

(2)灵活多样

根据劳动力需求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设置多种类、多规格的专业。

(3)中高衔接

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相互承接、相对分工及不重复浪费的有机结合。

(4)适度超前(www.daowen.com)

专业设置要在对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基础上适度超前,为引导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和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奠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5)保证重点

根据学校实际和生源、就业市场的需要,确定学校重点专业,办出特色,得到社会认可,这是学校保持稳定和创名牌的基本保证。

6.2002年曲衍芬等提出五条原则[9]

(1)以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为前提,搞好人才需求预测。

(2)以现有和可利用资源为基础,创造条件发展专业。

(3)以加强统筹管理为手段,搞好专业设置的合理布局。

(4)以改革精神为指导,搞好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5)以加强中、高职相衔接为渠道,搞好中、高职教育的专业沟通工作。

(二)专业设置原则

专业设置原则来源于人们对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和办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理论向实践自然过渡和顺利转换的关键环节,是属于“怎么做”的理论。综合他人研究,我们认为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按需设置原则

按需设置原则是指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相应专业,为社会发展服务。该原则是依据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的,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在设置什么专业、招收多少学生、学习哪些内容等多方面。

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的纽带。职业教育的产品是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都需要市场调节。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具有用人自主选择权,应把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引入职业学校,其培养的人才只有适应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才能体现出办学的目的和方向。学校确定专业设置时必须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就业市场的供求需要,了解正在形成哪些新职业和新的工作机会。如何贯彻此原则呢?

首先,专业的类型要适应经济部门产业的需求,为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变化服务。职业学校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经济部门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引起劳动力就业变化,出现新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必然要求教育结构,特别是教育专业类型的变化与之相适应。职业教育贴近经济,各专业的生存能力、生存时间都要受市场支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专业内容满足生产技术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结构一般分为:尖端、自动化高新技术;半机械化、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的中间技术;工艺和手工技术三种,或者称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生产中的技术构成也会有很大差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活动中对劳动者素质结构的要求必然发生变化,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应相应调整,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招生数量满足社会需要。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应由就业市场决定,“按需生产”。市场的要素之一就是有特定需求的顾客群,或者是某种服务的现实购买者。职业学校学生通过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双向选择来实现就业,专业设置、办学质量、供需平衡要通过就业市场来检验,提高就业率才能扩大招生数量。

2.特色性原则

所谓特色性原则,是指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时应发挥长处与优势,在专业类型、目标定位、学生素质等方面有独到之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众有我新。

专业的特色即为学校的特色。一个学校的特色,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学校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业市场是非常广阔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大众领域竞争最激烈,独辟蹊径才能赢得广阔天地。如何贯彻此原则呢?

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就是要明确本学校优势之所在。所谓知彼,就是对兄弟学校的状况及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态势,要有全面的了解。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优势和社会需求中寻求特色,确定专业定位。

其次,大胆创新。特色就是创新,在专业建设上走自己的路。在国家专业目录指导下创办其他学校没有的,但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对许多学校共有的专业,应允许和鼓励各职业学校在保证主干学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在课程的设置与学时分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及专业方向等方面各有特色。

第三,突出学校整体特色。应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考虑学校专业发展规划,设置新专业必须适应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情况。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现实可能性,这包括适应学校可能具备的物质条件、师资等,更重要的是与学校所处的地理、经济、社会等环境,以及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相适应。

3.宽口径原则

拓宽专业口径是指以有限的专业覆盖尽量多的职业岗位,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相近专业之间、相近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沟通。

市场体制下的人才结构变化加快,科技迅猛发展引起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用人机制的改革使人才转岗频繁,由此要求大部分专门人才应是“复合型”的。职业教育不是一个岗位、一个工种的教育,而是针对岗位群、职业类的教育。文化基础牢固,专业基础知识宽泛,专业技术技能突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如何贯彻此原则呢?

首先,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专才教育根据固定岗位培养人才,注重人才技能的“专门化”,强调学生毕业后立即顶岗劳动,是只能完成一项任务的单一型人才。通才教育根据岗位群或更大范围的职业类培养人才,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和通用性,是能完成多项任务的复合型人才。如上海职业高中曾经开设的机械类机械制造机械设备与加工、机电CAD、车工钳工汽车零部件制造专业,经归并形成机械制造与维修专业。又如某些机械类技工学校开设了由钳工、机修钳工、工具钳工复合而成的钳加工专业,由钳工、铆工、管工复合而成的安装专业,由车工、铣工、刨工、磨工复合而成的金工专业等。

其次,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相继探索出“宽基础,活模块”,“两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等教学模式,确立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注重技能,增强适应性”的教学原则,能够较好地解决宽与专的矛盾,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适应性。

第三,专业口径要与具体情况相适应。拓宽专业口径是在传统的专业口径过窄的背景下提出的,并非越宽越好,具体专业还应具体分析。专业设置应是当宽则宽,当窄则窄,宽窄适度。许多学校实行“大类招生,宽口培养,定期分流,按需定向”,不失为一种灵活体现宽口径原则的有效做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社会分工程度和劳动组织形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再加上社会职业群体范围有大有小,因此,确定专业设置,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

4.超前性原则

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原则是指专业设置和调整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应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特别要注意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用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预测行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开设具有超前性的专业。

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职业教育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和严重,为应付这种挑战,根本的办法就是根据科技发展走向,对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在专业开发上考虑一定的超前性,以求得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如何贯彻此原则呢?

首先,专业设置要面向未来。充分估计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强调改造、更新旧的产业,还要注意设置新兴专业,传授人类的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其次,专业设置要面向新世纪。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建立或开发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为此,既要考虑改造传统专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又要瞄准科技发展的目标,瞄准新兴产业的需要,瞄准对外开放及国际市场的需要,关注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热点、前沿。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正在加速变化。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同步调整,即不断吸收科学技术、管理的新成果,及时淘汰那些过时陈旧的内容,使专业设置管理始终处于超前的发展状态。

第三,要对人才进行预测。人才预测是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工作。人才培养有其内在的周期性,一般分为: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人才预测,我们可以了解职业学校培养的各种专门人才的数量、比例及其对目前社会需要的满足状况,从而摸清专业结构的现状。力争做到专业的成熟期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

5.稳中求活原则

设置专业必须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社会需求稳定,需要人才数量较多,就业面宽广,培养难度大,周期长的专业,应该追求稳定,提高质量扩大影响。相反,则应追求灵活,适时调整满足需要。

任何专业的设立与完善,都要做大量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和时间。因此,对具有长远发展前途的专业,一经开办,就不要因某种利益的驱使而取消。只有相对稳定,学校才可能在师资、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相对稳定的专业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建设水平,创出特色和名牌。考虑到专业体系必须具有自我调节的机制,能够对不断变化的情况随时做出反映,专业开发也必须考虑灵活性。灵活性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根据社会需要及时开发新专业;二是推迟学生的专业定向;三是给予学生更多转换专业的机会。如何贯彻此原则呢?

首先,职业学校要有自己的“拳头”专业。一所学校要根据自身优势,投入人力和物力,办好几个具有相对稳定市场需求的专业,提高学校知名度。

其次,职业学校要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把握就业“热点”,根据社会需要及时创办新专业或改造旧专业。

第三,提高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进步都是建立在原职业基础上的。它们具有共同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一般要求,因此,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专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在实践中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才能在社会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迅速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跟上社会职业前进的步伐。

6.技术难度原则

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定位,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毕业生应该有技术专长,能做比较复杂的技术性劳动。

我国教育体系是一个由多种教育形式和多种办学层次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一种教育形式和办学层次均有自己的培养人才定位。如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突出专业设置的技术难度,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否则就会被普通高等教育和短期培训取代。如何贯彻此原则呢?

首先,专业内容应主要是技术的、可操作的。虽然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有所差别,但均应突出应用性,强调为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如果一个专业偏重于学术性、理论性教学,用人单位将首先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中选择人才,在这个领域职业学校毕业生将缺乏竞争力。

其次,专业目标应具有一定难度,是短期不能达到的。职业学校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是一种较长时间的、较系统的、全面的培养训练活动,其确定的专业目标应是短期职业培训不能达到的,否则,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同样缺乏竞争力。

专栏:

专业设置的原则

1.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各地、各行业对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2.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促进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

3.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和设置专门化,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变化的需要。确需增设新专业的,应按照本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4.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应遵照教育部及有关行业制定的相关专业设置标准,遵循教育规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和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具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理论和实践(训)教师队伍;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实习(训)场所,以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基本条件。

节选自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8号。

[1]《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3版,第1650页。

[3]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载《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1期,第114~116页。

[4]王义智等主编:《职业学校管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9月,第344~353页。

[5]贺文瑾等:《中等职校专业设置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载《职教通讯》2000年第12期,第6~8页。

[6]王文郁:《浅谈新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期。

[7]王汤清:《试论专业设置的原则》,载《中国培训》2001年第4期,第45~46页。

[8]刘德发等:《从社会发展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优化》,载《鹭江职业大学学报》第10卷第3期,2002年9月,第70~75页。

[9]曲衍芬:《试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问题》,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32~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