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及心理问题解析

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及心理问题解析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处在15至19岁之间,身体发育处在快速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各种生理机能逐步成熟。以上这些因素使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对前途无望,产生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

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及心理问题解析

(一)由年龄因素表现出的特点

人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表现出特定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处在15至19岁之间,身体发育处在快速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各种生理机能逐步成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也暴露出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不足,是人生中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确立人生发展方向的主要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喜欢标新立异,敢于表现自我,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时髦、追星、莽撞。由于他们认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新事物的识别能力较差,往往凭借一时冲动决定取舍,极易被人利用。他们的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主人翁意识得到稳定发展,成人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性增强。接受能力强,容易吸取各种知识,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在心理和生理的成熟过程中,这些特点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为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基础。许多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往往在儿童时期已初显端倪,到青年时期就锋芒毕露了。由于对事物认识较粗浅,常常出现偏激观点和行为,情绪多变,情感不定,对反感的事情深恶痛绝,取得成绩时兴高采烈,极易出现高度兴奋,缺乏自制。

(二)由教育性质表现出的特点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由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就业前景、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有许多不同点。

1.存在自卑心理,渴望理解,希望获得他人尊重,不能容忍他人的轻视

当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倾向,认为职业学校学生低人一等。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在升学、就业、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生产一线劳动者常常得不到与其贡献相符的待遇。人们不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而是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职业学校学生是这种升学竞争的失败者。以上这些因素使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对前途无望,产生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有人对山东某市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抽样调查,有29%的人认为上职业高中没出息,打算另考高中或提前就业;31%的人认为上职业高中没前途。对淮阴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调查中,67.5%的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为“基础差”、“智力差”,在回答“对于顺利完成职中学习并成为目前所学专业的行家里手”这一问题时,选择“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的同学高达73%6。[1]职业学校学生中存在自卑心理,并不等同于消沉,越是自卑,越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自强,不能容忍他人的轻视,并可能用外表的傲慢掩盖内心的自卑。

2.学习自觉性两极分化(www.daowen.com)

职业学校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励作用较小,学习行为依靠外因驱使比较明显。部分学生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升学、就业和成才的压力促使其反思自己的不足,他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生存本领。职业学校中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自学考试、成人大专、第二专业等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没有升学的可能性,通过父母的人际关系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也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虽然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存在多方面动机,但本质和主流是积极的,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前途和未来取决于自身的本领,希望通过学习增强生存本领。

3.认识模式职业化

职业教育是一种定向教育,从学生跨入校门那天起,其各方面的发展就无不打上职业的烙印,未来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心理品质得到相应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职业心理品质。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了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认识模式,包括观察事物的角度、记忆的类型、思维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劳动与操作习惯等。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们会优先知觉到对于自己较为熟悉的信息,优先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知觉信息。职业学校学生具有较强的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感知能力,例如:一个熟练的驾驶员可以捕捉到常人难以觉察的发动机微小的声音变化;纺织专业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迅速发现线结、断线和织物上的小孔,并能依靠触觉辨别织物的粗糙度。与职业活动符合的记忆类型获得发展,例如:烹饪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嗅觉、味觉记忆能力;思维方面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具有职业化特点。认识模式的职业化使学生关心与本职业有关的事物,思考解决与本职业相关的问题,并渴望获得职业成就。

4.理想现实化

职业学校学生多持有实用主义学习态度,即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注重实用性,为用而学。主观认为有用的就肯学、苦学、多学,认为关系不大的就少学或不学,容易出现重实习教学,轻专业理论,放弃文化课的不良现象。重视实用知识、技能的学习,这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但这里的“用”应包括当今“用”、以后“用”和未来“用”。忽视文化理论学习,不利于学生在职提高和职业转换,也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

[1]王善飞等:《职中生学习的心理障碍》〔J],载《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2期,第33~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