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系统中一个大的门类,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主流趋势,其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不断扩大并自成体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教育发展变化并形成各种教育特定形态的决定因素。在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下,生产劳动并不要求劳动者必须经过特别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只要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通过在手工作坊或劳动现场从事劳动即可完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生产方式已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如生产的工艺过程日益科技化、劳动组织日益制度化,机器和自动化生产逐渐代替手工劳动。现代生产的这些客观特性,要求工人都必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现代技术知识和操作的基本技能,要求从事现代生产的劳动者必须由经验手艺型转化为科学知识型。现代生产劳动者的培养,单靠在生产过程中的自发学习和潜移默化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一个独立的教育过程。因此,生产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形态提供了客观条件。
职业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显示出职业教育内涵变迁的规律,这种内涵的变迁是一种不断扩大的过程。现代职业教育已不再是一种技艺的简单传授方式,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内容逐渐科学化、理论化,呈现出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其层次多级化,呈现出向高层次延伸的趋势。在当代,职业教育已成为具有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相对独立系统。一方面,职业教育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因此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总要与一定的基础教育相衔接。同时,随着人的职业发展的变化,受过一定职业教育的人也有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又要与高等教育交叉和衔接。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其初、中、高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也要相互衔接与沟通。在如何衔接问题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指出:若干教育层次中属职业教育的入学标准,应是受完前一层次的教育或受完前一层次的一定教育加一定的职业经历,“表现出具有掌握本层次学习内容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制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看,中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但向两极发展。一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结合起来表现出更加适应社会急需的灵活、多样性,二是职业教育呈现出学习年限逐渐延长和水平向上延伸的趋势。
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规格多,职业工种和专业门类多,学生来源渠道多,发展状态多姿多彩,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破除僵化的办学模式,鼓励教育创新,通过改革教学管理办法,例如: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分段完成学业,通过学分累计等方法保证培养质量,真正协调好需、学、用的关系,提高职业教育的价值。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为经济落后,教育普及程度较低,职业教育一般在初中阶段或初中后进行,主要培养半熟练工人和初级、中级技术工人。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主要在高中阶段或高中后进行,并呈现出向更高水平延伸的趋势。
职业教育学制的多样化和向高级阶段延伸的态势,适应了经济发展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要,有利于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满足了不同阶段学生升学与就业的需要。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并轨发展
传统教育制度的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分离,但近年来世界各国把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调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衔接。
1.建立多样化的中等教育结构
各国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使各类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
在普通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增设职业选修课;或在职业学校加强普通基础教育,延长学习年限,增加普通文化课;或进行综合中学试点,把普教、职教置于一校。在中学阶段,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程度正在随着教育的高移不断蔓延。
3.通过完善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
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只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习年限和文化课达到普通高中的水平,就可以升入高等学校或进入专业对口的高等学校。德国也通过一定的文化补习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技术高中、中等专科学校与高等专科学校短期技术大学衔接与沟通,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向高层次发展的机会。我国各地也纷纷试行中职毕业生通过单独考试对口升人高职,以及不同类别教育相同课程的学分互认,建立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四)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交融,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
职业教育从劳动现场转入学校实施,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现在职业学校教育已形成完整的体系。由于职业学校教育学程连贯,知识内容在理论上有一致性,课程的顺序安排合乎教学法,知识的传授有系统性,因而有利于受教育者系统地掌握生产技术。但是,学校教育的不足是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学校习得的技能与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改革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国外教育界提出了职业教育应摆脱以学校为中心的观点,强调职业教育要与实际劳动现场紧密结合。
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制度已发展成现代的职业培训制度。以劳动现场为中心的职业培训针对特定工种和岗位,贴近职业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有远见的企业主已开始把对员工的培训当作一种生产性投资。但是,职业培训传授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从职业培训的角度也呼唤与职业学校教育的结合。
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其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两者的结合已成为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世界各国在重视发展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各种职业培训,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产学合作,实现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的优势互补。
(五)职业教育终身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www.daowen.com)
1.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劳动的性质以及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加速了劳动的变换和职业的流动性。传统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形成了终身教育思潮,其主要倡导者是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处长,法国的保罗·郎格朗(Paul Lengrand)。他认为,数百年来,社会把个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贯穿人的一生。今后的教育应当使处于各年龄阶段的人们,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期和场所,接受最适当的教育。教育的概念要扩大,学校制度要改革,教育体系不仅要有学校教育,而且要有社会教育;既要有正规教育,也要有非正规教育。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了他的终身教育的提案,这一提案得到许多国家的赞同。此后,终身教育思想就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方针。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修订方案)》充分“考虑了当前必须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因此,“对职业和技术教育进一步理解为: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准备的手段;是继续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一文件还建议各国“制订一些改进技术和职业教育结构的政策,不要脱离以终身教育为指导原则的广泛的教育政策范围。”
2.我国推行终身教育的政策
我国在教育政策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终身教育的概念,始见于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终身教育在教育法律中的地位:“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并提出了“2010年我国要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改革目标。2001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确定了在今后5年及更长一段时期内“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这表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新世纪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制度
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以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及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如教育空间的封闭性、教育时限的阶段性、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等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学校教育制度受到质疑,曾经有人提出了废除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口号。但随着互联网与学习化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内涵提出了新的阐释,终身学习与教育的要求呼之欲出,顺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终身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无边界的开放式学习体系等概念相融合,奠定了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世界各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纷纷把建立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并通过立法等手段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化的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体系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标志。
与之相应,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形势下,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在扩大,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投入应用,掌握新技术的人员与需要这种人员的岗位在不断地重新组合,一劳永逸的就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职业世界的变化要求把职前技术教育与职后的继续教育纳入一个教育系统,冲破职前教育终结性的藩篱,为职业终身教育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此,各国都相继出现了各种与成人教育互相渗透、联系、合作的职业继续教育机构,使职业教育与人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相伴随,并被纳入到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之中。
阅读建议:
1.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98页。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110页。
3.熊川武等著:《实践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5页。
4.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111页。
5.刘梓良:《关于教育目的的理性反思及价值定位》,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6期。
思考题:
1.解释:职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学制。
2.说明职业教育目的、内涵和对职业教育活动的作用。
3.试制定你熟悉的某一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并说明其依据。
4.评析我国现行职业学校教育制度。
5.谈谈终身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目的及其制度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