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方面,突出的目的是运用教育手段,培养受教育者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直接推动生产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职业教育目的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反映当时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不同历史时期的职业教育目的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
(一)具有封建色彩的职业教育目的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洋务教育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近40年的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人士共创办了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科技实业学堂等30多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洋务教育的基本方针。1898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将“中体西用”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提出中学为本、体、道、主,“以正人心”;西学为末、用、器、辅,以“开风气”,办学目标是培养救时济世的实用人才。如左宗棠1866年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其目的是“师其所能,夺其所恃”,更希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以使“西法可衍于中国”。当年张之洞设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江南储才学堂(1896年),分交涉、农拯、工艺、商务等门类,目的是“恤商惠工”,“有益于国民生计”。
洋务运动中虽然建立了不少新学堂,但在全国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清政府于1902年、1904年先后公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教育史上一般称“壬寅癸卯学制”。在《重订学堂章程折》中提出五项十字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尚实要求“以求实业为要政”。所办学堂的宗旨为:
初等农业学堂的教育宗旨:“以教授农业最浅近之知识技能,使毕业后能从事简易农业为宗旨”。
中等农业学堂的教育宗旨:“以授农业所需之知识艺能,使将来实能从事农业为宗旨”。
高等农业学堂的教育宗旨:“以授高等农业学艺,使将来能经理公私农务产业,并可充各农业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
此宗旨,试图以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二)资产阶级职业教育目的的提出与曲折发展
1912年2月,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他根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彻底否定清末的封建教育制度,“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根本,“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系统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9月,教育部据此颁布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15年1月,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特定教育纲要》,提出:“申明教育宗旨,注重道德、实利、尚武,并运之以实用”。2月颁布新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尽管在一些进步字眼的掩饰下,为复辟帝制张目,但依然强调了对实业教育的重视。1916年在教育界广大人士的声讨下,教育部宣布恢复原教育方针。
我国积极宣扬和推广职业教育,致力于其理论研究,始于黄炎培。他于1917年5月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完整地提出了体系化的职业教育目的:第一,谋个性之发展;第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第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第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心思想是:职业教育要给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上以培养和教育。为此,职业教育要以发展个性为切入点,依次实现个人就业谋生(私的境界),为社会服务(公的境界),进而达到增进社会生产能力发展(创新的境界)的目标。后来,黄炎培对此作了更精辟的概括:“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了达此目的,1926年黄炎培从实践中认识到孤立地办职业教育是办不好的,于是提出了“办职业学校,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这一“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方针后来又浓缩为“社会化”三个字,作为职业教育实施的方针。“中华职业教育社”历经几十年曲折的实践和认识,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目的理论研究的基础。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把“三民主义教育”定为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并通过15条实施原则。其中第9、10条为:推广职业教育,注重农业教育。1929年政府通令公布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32年12月,南京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第一条规定:“以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之技能”为目标。1933年3月又公布《职业学校规程》,规定:“初、高级职业学校实施下列各项训练:锻炼强健身体;陶冶公民道德;养成劳动习惯;充实职业知识;增进职业道德;启发创业精神。”
1933年10月,教育部职业教育设计委员会关于《职业学校设施标准》规定:初级工科“在养成具有普通工业常识及技能,使在工厂中为有知识之职工,并授予独立生活之技能”;初级商科“在养成普通商业机关之服务人员,并培养其独立经营简单商业之能力”;高级工科“养成有学识有技能的工业人才,及技师的助手,并能应用科学方法实际生产,协助促进工业之改良”;高级商科“养成有学识有技能的商业人才,使能明了本国及国际间的商业大势,领悟商人发展机会,并予以向上研究的根底”。当时规定:初级职业学校一县或一地一所,以解决衣食住行为目的;高级职业学校“应视一省之职业需要为实施计划之依据,专招各县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者入之,以造就农工商业之中级技术人才”。(www.daowen.com)
1945年南京教育部制定《推进职业学校计划》,提出:“以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实行民生主义,发展地方生产,完成国民经济建设目标”。1929年7月公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规定专科学校教育宗旨:“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目的。
(三)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目的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建国后,我国职业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1950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这一方针突出了当时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1952年8月颁发了《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其中第四十三条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宗旨与任务是以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必要的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现代技术,身体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1955年4月,在全国工人技术学校校长会议上通过《关于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决议》,《决议》提出:工人技术学校应积极贯彻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方针。1958年3月,劳动部部长马文瑞在全国技工学校工作会议上指出:技工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必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熟练技术工人。1958年9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把生产劳动课列为正式课程”,强调“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实行“六个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以上这些方面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在全国大搞半工半读教育的形势下,196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城市半工半读教育问题。刘少奇在讲话中指出:“半工半读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技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劳动者。我们的目标应该培养到能当干部、当技术员、当工程师的水平,但是也要当工人、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逐步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总方针。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并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具体讲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还有一点,也是我国教育工作一贯坚持的,这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199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作了更确切的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既包含了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也指出了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1996年《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教育在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地位以及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并对新世纪党的教育方针作出了新的表述,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职业教育目的也不会一成不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四)职业教育目的的要点
第一,关于“劳动者”与“建设者”。“建设者”与我们过去一直倡导的劳动者内涵是一致的,劳动者作为改造旧社会的腐朽思想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在当今以发展为主旋律的形势下,建设者的提法更具有时代感,并与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相吻合。我们培养的下一代要能够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职业教育主要定位于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型的熟练劳动者,但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技术”只是职业教育的载体,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现代职业教育活的灵魂。
第二,关于“接班人”。社会主义制度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较晚且原有国力基础薄弱,再加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在年青一代心中容易直觉地产生社会主义落后于资本主义的认识。所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懂得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变,更深刻地领悟社会主义的真谛,把先辈用鲜血和理想开创的社会主义基业发扬光大,是教育根本的政治功能。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大军的主体,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实用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接班人的观念及其政治责任必须强化。
第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对教育所要培养人的素质的基本规定,其中德智体三育是大家公认的。德育是指思想道德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认可和倡导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职业观等,并具有良好的行为品质。智育是指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潜能,培育才能等方面的教育总称。体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教育。此外,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理论界有不同看法,但在教育中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劳动技术教育更具有其综合的价值。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劳动技术教育更为社会化、系统化的发展。
总之,我们所培养的人要身心两健、个性丰满,做生活的强者。特别是由于工作要求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要求相应提高了。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主动地发展自己,积极地调整自己,乐观向上,不断进取的人,才能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