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教与高教的关系更加密切,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等更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在中国台湾地区称技术职业教育。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在大会的正式文件中也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明确“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

职业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必要桥梁。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以实现求职者或从业者职业理想为目标。1917年黄炎培先生强烈意识到我国职业教育的问题,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成立宣言中指出:“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的问题厥惟生计”,“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2]。他深刻地指出:“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之者,固授人的学识技能而使能生存于世界也”[3]。职业教育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职业教育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面向社会的延伸,因为教育现实的目标总是要指向职业的。黄炎培先生概括为:“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4]换言之,职业教育是以普通教育为基础的,普通教育是学会使用科学文化知识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教育只有在培养了人们从事职业的能力时,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

(二)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

现代所说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大类别通常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提并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与之相对应。虽然四大教育“板块”相互衔接、沟通,互有交叉,如图1-1所示,但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和相对独立的质的规定性。为了直观地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不妨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进行比较,找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点,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如表1-1所示)。

图1-1 不同教育类型关系示意图

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反映了三类教育的性质,成人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年龄作为划分标准的,成人教育实施前三类教育。

表1-1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主要属性比较

通过表1-1比较,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有许多特点,但必须指出这些特点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而且职业教育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内,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也广泛地存在着职业教育的因素。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陶冶、指导教育、社会实践锻炼,以及为了升学或就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时,虽然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中实施,但其本质上仍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而且职业教育与其他两类教育呈交融的趋势。反过来,在职业教育中,也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随着义务教育的延长以及教育的社会化,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线开始模糊起来,职业教育普通化和普通教育职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中等教育阶段把普教与职教截然分开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职教与高教的关系更加密切,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等更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从理论上讲,凡是关系到人的谋生、就业、职业能力提高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均属于职业教育性质。但现在职业教育的主体仍然被确定为:基础教育之后分流出来的;大学(本科)程度以下;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部分。

(三)职业教育的定义

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在理论研究上不必为职业教育的“实然”所囿,而需力求揭示其“应然”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职业教育有一个简明而经典的定义: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析。首先,职业教育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尤其在现代大生产过程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其次,职业教育与科技发展以及职业分工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密不可分;再次,教育的发展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高移化,也引发了教育的分化,职业教育就是教育在分化过程中其社会服务功能扩大的必然结果;最后,职业教育本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实用人才。所谓实用人才是指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能在职业活动中立即发挥作用,马上进入熟练工作状态。综合前述认识,不妨把职业教育作如下定义: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专栏:

关于职业教育的称谓

我国从清朝末年至今,对职业教育有多种称谓。清末称为实业教育,相应的学校称为实业学堂。民国初改称实业学校,后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倡导下统称职业教育、职业学校。1949年9月在政协会议上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资产阶级的双轨制,在《共同纲领》中改称技术教育。“文革”后,称呼多样,如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技工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工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

各国对这种教育的称谓也不统一,美、英、法、日称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苏联、保加利亚、波兰称职业技术教育(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在中国台湾地区称技术职业教育。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各国使用共同的术语“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国际劳工组织则使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自上世纪中期也开始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TE)的概念。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在大会的正式文件中也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

本书我们称职业教育,理由是:1982年2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第十九条称职业教育。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明确“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职业教育的范畴

职业教育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分工的专门化发展起来的,所以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对象相当广泛,它为社会的各行各业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的技术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经营服务人员等劳动者。但由于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也形成广泛的存在形式及结构体系。

1.从存在状态看

职业教育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延展性。在普通中小学中实施的职业教育,有劳动技术课程和初步的职业指导课程;也有在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过渡的职业准备教育,如初中的3+1学制,对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一年的初等职业教育,适时分流;还有职业教育专门机构的职业适应教育,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的教育和训练;当然,还有就业后为不断适应职业或岗位的变化进行的职业补习教育或职业进修教育,如企业内外的各种长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等;高等院校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供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训练课程。

2.从纵向层次看

职业教育有初等、中等、高等之分。初等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各种类型长短期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系统的主体,中等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既有独立的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也有附属于综合大学的各种职业技术学院(系、部)。

3.从学校类别看

有培养工艺师和技术员的技术教育,一般由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实施;有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或技术学校;有专业设置灵活机动,主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初、中层次从业人员的职业中学。

4.从办学形式看

有主要通过各级职业学校实施的学历教育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的非学历培训。而且,国家和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个人等都可举办职业教育,可以根据需要实行全日制、部分时间制、灵活的业余时间制学习方式。(www.daowen.com)

5.从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看

有对无就业经验的青少年进行的职前教育与培训和面向成人的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职后教育与培训。

总之,不管职业教育如何分类,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是极其复杂和多样的,是与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

(五)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职业教育,特别是从职业教育与社会,以及职业教育宏观发展的角度,把握职业教育的意义、地位和职能,有必要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作进一步的阐述。

1.教育基础的社会性

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和要求。黄炎培先生在1930年总结了他办职业教育的经验,指出:“就吾最近几年间的经验,由吾最近几个月的思考,觉得职业学校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5]社会性即来自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特征,社会化则是通过教育使个体参与正常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面向、走向市场,形成与就业市场息息相通的工作机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规模、办学形式、培养人才的周期、专业及课程设置、师资任用、教学组织安排等都要体现市场精神,不能关门、凭经验办学。当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引导、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行为,努力做到社会化与人性化的统一。从职业教育管理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关系正在进行调整,社会化的关键是改变“学校办社会”的模式和机制,走“社会办学校”的道路,加强产学合作,鼓励社会各界、各行业企业按需兴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指向的职业性

从“职业教育”字面上就能明了其特性,即是为某职业领域培养人才的教育。职业性本来是“有确切工作范围”的标称,而不是现在人们习惯的“低端工作岗位”的代称。职业教育性质是:办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具体,对学生实行定向的教育与训练,学生比较清楚自己未来的出路和工作。因此,不论职业学校还是职业培训机构,都普遍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举世闻名的德国“双元制”和日本的企业培训就是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因为职业教育如果没有就业的归宿和企业的认可,势必难以维系。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并不是全部“引进”的,而是企业重新造就的。职业教育与企业是“天生的伙伴”,职业教育要把自己的教育行为转化为企业的需要,而企业则要主动与职业学校合作,源源不断地补充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企业与职业学校以“职业”为纽带可以发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合作关系(如图1-2所示),在市场机制下形成职业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新格局。其实,职业是很宽泛的概念,社会向人们提供的工作岗位都可称之为职业。在理解职业教育时要摒弃传统的、狭隘的、模式化的观念,而要推崇职业教育的现实广泛性和每个人的相关性,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

3.教育性质的完成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相对完成性的教育,也就是说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主要不是面向升学,而是为了就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实体直接与社会劳动力市场或用人单位接轨。职业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受教育(培训)者能就业,或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教育就告一段落,也就完成了它的工作目标。当然,这种完成性是相对的,主要是与普通教育相比而言的。提出职业教育的完成性并不意味着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就不可能再升学或深造,虽然职业学校一般没有培养学生升学的硬性任务,但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上大学的现象还广泛存在,职业学校也在千方百计为学生升学创造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高层次教育的广泛需求,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学制概念比较模糊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技术学院等。现在,我国也有部分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一些工农科类院校,但数量还较少。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心仍在中等教育阶段。

图1-2 学校与企业关系图

4.教育目标的生产性

职业教育的显著功能是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领域,特别是生产一线需要大量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各国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表现出鲜明的生产性:第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学制的延长,刺激了人们升学的愿望;第二,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需要大量掌握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第三,现代人才的结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仍呈“金字塔”型,生产制造方面的人才在数量上仍占明显优势,这一状况在我国将长期存在。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以提高生产一线人员的素质为己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功能。

5.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职业教育教学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学生的理论水平,也不是学历文凭,而是一种能满足某一职业或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换言之,就是所学知识有用、管用、够用,学生具备“会做事的能力”。所以,教学工作要围绕如何培养实际职业能力,按需施教。教学的重点是进行关于生产设备、材料、工具、工艺流程、加工方法等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且要进一步懂得应用的条件、对象、过程、方法、手段以及对效果的检测,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对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要讲求“少而精”,不追求太多的知识储备,重视与未来工作相衔接。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里进行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顺利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从目标到内容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理想的师资条件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和高超的职业技能。

6.教育发展的终身性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给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对科技的开发和应用水平大大提高,知识、技术有效时间缩短,新的职业能力的再训练变得更为必需,“终身教育制度”在各国教育改革中被确立起来。古人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但作为教育制度只是近几十年的事。终身教育把人一生的发展与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教育,不仅是人成长、生存的手段,也是使社会和人性不断完善的手段。终身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案,也成为一种社会方案,教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以及人类从生到死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中,职业生涯是人生最有生命意义的贡献阶段,而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改善职业生活,不断调整劳动力与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成人教育的核心是职业继续教育,它必然随着整个教育系统的终身化而与人们的职业过程相始终,也必将在教育终身化的潮流中日臻完善。

[1]“整体的人的造就”指使人具有职业的才干并成材。所谓“成材”按照康德的观点:当一个人在没有别人的领导下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理解力去判断事态,并在理智的判断的基础上去行动时,这个人就是成材的。——引自海因茨·G·格拉斯:《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劳动人事部培训就业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审定,1985年。

[2]转引陈景磐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6页。

[3]《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陈鹤琴教育文选》“职业教育之礁”文,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页。

[4]《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陈鹤琴教育文选》“职业教育之礁”文,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页。

[5]〔1〕《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陈鹤琴教育文选》“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怎么”文,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