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词任何人都不陌生。大到国家的教育政策,小到家长对子女的一个要求,都被称作教育,但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学校的教育,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学校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专门教育机构,自从学校出现后就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乃至主体。所以我们现在谈论和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一)教育发展的逻辑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始终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的细化,逐步变得清晰和独立起来。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能够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活动。一方面,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断传递给下一代,使人类成果逐步地积累起来,走向更高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活动,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由少数人掌握变为多数人掌握,使之普及和推广,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教育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人类脱离动物界并逐渐学会劳动,不断向前发展,都是基于这些需要。这是人类进化、进步的根本动力,正是这种动力驱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自身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即人类自身素质的生产。这种生产最本质的表现是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这种有目的地塑造新人的活动正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
教育作为人类推动自身素质发展的有力手段,不断开发年轻一代内在的潜力,促使受教育者从原有水平向发展目标转化。因此,教育是人类发展进程中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重要动力因素,是人类发展必然的选择。表象上看,教育存续人类发展的经验,实质上,教育积累了人类发展的“资本”。
(二)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教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往往与其他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使得教育的性质变得复杂起来。如生产、文化、艺术、商品经营、医疗卫生等社会活动也会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把这些社会活动也当作是教育活动,这不符合社会常规。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其活动的目的、组织手段、活动方式及对象的属性有自身的特殊性,“育人”或“培养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它有专门的机构(学校)承担和专职人员(教师)负责,对以专门接受学习任务的人(主要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育和训练,或者说是按照人们当前的认识水平对“整体的人的造就”[1]。总之,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传承文明、积蓄力量、承先启后、面向未来的事业。换言之,教育是发展人性、不断塑造新人的活动。一方面,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社会的影响和专门的培养,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下一代对上一代不断的超越;另一方面,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人是可以培养的,教育就是不断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潜能成为“人”的属性。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对教育下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以一定社会为背景,以传递人类知识和经验为手段,以培养理想的人为目的,以直接影响人性的发展为方式,是人类有意识地进行自身素质生产、再生产的实践活动。一定的社会和阶级,总是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成为本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所以,教育是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体现社会的统一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的个性化(体现社会的多样性,符合人的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明确的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性,在阶级社会还有鲜明的等级性、阶级性。
(三)教育的组成要素
现在看来,教育已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由各级各类的教育实施机构、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有许多国际教育机构、教育研究机构、民间教育团体等组成。但是,进入教育系统内部,就会窥到教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不外乎三个:首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再一个就是二者共同活动的对象——教材(教育内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成其为教育。随着社会进步,教育也相应发展。其中,教师从身份独立化(私学产生为标志)、工作职业化(师范教育为标志),不断走向专业化(教师资格制度为标志);学生来源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高(古代的学生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近代以来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前必须先当学生;现代社会在终身教育思潮的推动下,社会呈学习型转变,学生的年龄界限已不复存在,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普及化,工读交替、亦工亦学成为公民的主流教育取向);教育内容在不断推陈出新。与之相应,教育手段在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善,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教育已经不再是比较单一、相对封闭的社会活动,而逐步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www.daowen.com)
(四)教育的主要形态
从习惯性的教育分类来看,教育的形态通常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教育活动,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劝诫、管束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在人的成长中常常会打上深深的烙印,祖辈、父母的文化状况、职业背景、社会关系及其言传身教奠定了孩子价值观念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遇事而教,随机性大,但针对性强;以道德、语言、行为、人际教育为主要内容,在儿童学龄前起着主要作用,即使到青少年时期也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功能十分强大,工业社会兴起后,特别是幼儿园出现后,家庭教育有所弱化,但现代社会由于家长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教育更加重视,科学育儿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家庭学校、家长学校、母婴学校不断兴起,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应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2.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近代以来主流的教育形态,是力求按照培养人的规律建设的,如专门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懂教育的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和教学计划,提供适宜的校园环境和校舍,用规范和评估加强管理等。由于学校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划一性,以及学生发展潜能的未知性和人们对学校的高期望值之间的固有矛盾,人们对学校教育的批评一直不断,这也成为学校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实现动力。
3.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广泛存在的教育形态,在家庭和学校之外所受的影响都可视为社会教育,如社会的制度、文化、政策、法规、传统等。它在各种社会活动、宣传媒体的推动下能产生一定(有时是巨大)的教育影响。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古老,更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社会教育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各种教育力量经常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但社会教育的主流一般是健康的,特别在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学校教育要协调好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对学生发展形成正向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