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大五十年:追随四化建设,昂首踏入工作岗位

云大五十年:追随四化建设,昂首踏入工作岗位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2年我校有800多名毕业生将奔赴工作岗位,这是四化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愿把火红的青春献给祖国四化的宏伟事业。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想影响下,决定离开家乡时,曾写诗送给他的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云大五十年:追随四化建设,昂首踏入工作岗位

今天1982年7月6日本刊发表的经济系七八级党支部全体党员和学生家长林国材、谭绍云同志致校党委、系总支和系领导的信,表达了我校应届毕业生立志四化、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反映了广大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他们这种把祖国需要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需要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对1982年毕业的研究生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分配去向,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劳动人事部根据当前的新情况做了新的规定。强调要转变重科研、轻生产的观念,要动员和鼓励毕业生到生产第一线去工作;要积极支援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以加快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要分配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去工作;农林医师范等本科毕业生要分配到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为发展农林科学技术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服务。为了支援西藏建设,国家规定,从1982年起,对去西藏的毕业研究生和大专毕业生实行定期轮换办法。对于这些新规定,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坚决贯彻执行。

1982年我校有800多名毕业生将奔赴工作岗位,这是四化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几年来,他们在党和人民的抚育下,在老师的辛勤培养下,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学业有很大进步。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愿把火红的青春献给祖国四化的宏伟事业。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当前的形势有较清醒的认识,对待毕业分配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决心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国家分配。但也有部分毕业生,对1982年毕业分配的新情况、新规定缺乏深刻的理解,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存在这样那样一些想法:有的向往大城市,不愿到边远和民族地区去;有的想到科研单位,不想到生产第一线去;有的想到大专院校,不愿意去当中学教师;有的希望到离家近的地方,不愿意到外地去,等等。当然,毕业生中有一些实际问题,希望得到照顾是可以理解的。领导上对每个人的情况都做了调查研究,在分配计划允许的范围内,也会适当给予考虑。然而,作为每一个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应该多想国家的需要,要认清当前的新情况,体谅国家的困难,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发生矛盾时,应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这才不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希望。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想影响下,决定离开家乡时,曾写诗送给他的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救国救民,青年时代就勇敢踏上坎坷的革命征途,一往无前,这种大无畏的伟大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www.daowen.com)

我们希望全体毕业生根据学校的安排,认清当前的形势,提高认识,树立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人生观,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国家分配,愉快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四化贡献力量,为母校争光!

(本文原载《云南大学报》1982年7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