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云南省有关部门曾对全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1956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领导下,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同云南省有关部门配合,对云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1958年,又继续进行了各族社会历史的调查工作。这几次民族调查,积累了一大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摸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云南少数民族的状况,为民族识别和党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改造提供了系统的科学依据。当年参加民族调查的同志,后来很多都成为著名的民族学专家、民族史专家。
四十多年过去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新全方位地了解各少数民族的状况,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把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云南大学决定采取重大措施,结合建设“211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学的需要,开展一次跨世纪云南民族调查工作。
为了搞好跨世纪云南民族调查工作,校党委成立了云南大学民族调查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高发元亲自挂帅担任组长,朱维华校长和林超民、洪品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科研处。
跨世纪云南民族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从云南拥有5000人以上人口的25个少数民族中,各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村寨进行调查。村寨的选择要注意民族特点,可以是自然村,也可以是行政村;可以是几十户人的小村,也可以是上百户人的大村(镇),选点由各调查小组提出,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调查内容包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社会、科技、生态、宗教、习惯法等十个方面。实际调查过程中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要特别注意该民族及该村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文化现象,或者是有认知价值但目前研究尚不充分的非典型现象。当然,必须注意避免以偏概全,在突出代表性特征的同时,要兼顾内容的相关性、整体性。
参加这次民族调查的130多人分成25个调查小组,原则上每组5人,其中教师25人(绝大部分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生、硕士生70多人,人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班学生23人。每组的组长都由教师或博士生担任,配给3名研究生、1名本科生或民族干部班学员,发给调查包干经费2万元。此外,单独组建两个专业调查小组,负责建设云南少数民族遗传信息资源库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拍摄工作。这两个小组主要由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和人文学院新闻系的有关人员组成。
这次民族调查的最终成果是,出版《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调查资料丛书》(共25册)、《专题研究报告》(共10册)及《综合研究报告》(1册),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拍摄影视方面资料和专题片若干部,完成25个民族群体的血样采取和初步分析研究。所有书稿的编辑由编委会负责。编委会由民族调查领导小组组成,组长任主编,副组长任副主编;各分册设主编一人,由调查小组组长担任,撰稿者注明执笔;《专题研究报告》及《综合研究报告》由领导小组指定有专长的研究人员负责。所有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均属云南大学所有。
1999年12月21日,民族调查领导小组召开了由各调查小组组长参加的预备会议,通报了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决定对调查人员进行为期五天的专门培训。12月22日至26日,领导小组聘请近20名民族学专家,对调查人员进行了包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社会、科技、生态、宗教、习惯法、婚姻家庭调查和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实践、调查方法等在内的业务培训,为开展跨世纪云南民族调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211工程”建设评审团评审
“211工程”建设专家组验收
《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调查资料丛书》
田野调查
2000年1月4日,校党委举行隆重的跨世纪云南民族调查出发仪式。朱维华校长主持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义明应邀出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和校党委书记高发元分别讲话,勉励调查人员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争取拿出有分量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省教委副主任张大昌、省民委副主任木桢、团省委副书记袁斌、副校长吴松、洪品杰和全体调查人员参加了仪式。1月中旬,25个调查小组将分赴25个少数民族村寨,开展个月左右的民族调查工作。后续工作预计2000年8月左右全部完成。
(本文原载《云南大学报》2000年1月10日,《云南日报》刊用,云南广播电台播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