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亲历云大五十年:见证定格于镜头,流淌在笔端的光辉岁月

亲历云大五十年:见证定格于镜头,流淌在笔端的光辉岁月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寸副校长说,朱彦丞教授就在云南大学,当生物系系主任。当得知“法瑞学派”传人就在云南大学时,该代表团特地访问了云南大学并拜访了朱彦丞教授。1977年后,朱彦丞教授担任《中国植被》的编委,并撰写书中主要章节。朱先生先后担任云南省科协副主席,云南省科普协会主席和云南植物协会理事长,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每当谈起朱先生,人们都对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谦虚谨慎的作风深表敬意,赞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亲历云大五十年:见证定格于镜头,流淌在笔端的光辉岁月

云南大学生物系为何那么出名,有影响力?因为有云南得天独厚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自然条件,因为有大师!还有一个缘由是生物系中的“法瑞学派”“美英学派”“苏联学派”三派并立,相互敬重,共生共荣。原云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治国曾赞道:“这才叫百家争鸣啊!”这更展现出“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

“法瑞学派”的传人在云南大学,这一观点是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学者提出来的。直至20世纪60年代,罗马尼亚科学代表团访问云南,一下飞机就问,有没有朱彦丞这个人,他是“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说在国际学术里仍有很大影响。省有关部门找到寸树声副校长,问朱彦丞先生是否在云大。寸副校长说,朱彦丞教授就在云南大学,当生物系系主任。当得知“法瑞学派”传人就在云南大学时,该代表团特地访问了云南大学并拜访了朱彦丞教授。“法瑞学派”传承人在云南大学由此传开。生物系朱彦丞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优异成绩赴法国留学深造,就读于里昂大学,取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他同时在勒诺希尔大学农学院兼修,扩大知识面,经过六年努力,于1941年获得法国国家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在法国蒙彼里埃国际地中海和阿尔卑斯高山地植物研究站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期间,师从国际著名的法国—瑞士地植物学派创始人——布朗·布朗喀教授。当时,由于战争造成的困难,大部分留学生走了,只留下这位被布朗·布朗喀称为“勇敢的孤独者”的中国人。在那战乱的年代,生活极其艰难,饥饿折磨得人几乎晕倒。朱彦丞先生带着每日发放的200克面包,背着采集标本的行囊,夏天,顶着烈日,孤独地行走在干燥不平的小路上;冬天,冒着漫天大雪,艰难地攀登阿尔卑斯山考察沿河植被。在寒冷的小屋里,没有暖气、没有木柴,他用冻僵的双手不停地搓揉取暖撰写论文。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他撰写的博士论文《法国地中海低海拔地区沿河森林的生态和植物群落的研究》大放异彩,被列为法瑞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欧洲和国际地植物研究中产生巨大影响。朱先生还发表了《法国地中海地区沿河植被的研究》《法国地中海蒙伯里埃西北部的法国植被类型》《对评价法国—瑞士地植物学术观点的有关问题》等论文。布朗·布朗喀教授很欣赏才华出众,忠诚于科学,刻苦、勤奋的中国弟子。战争结束后,法国经济复苏、生活好转,朱先生听从祖国的召唤,谢绝了导师的一再挽留,毅然返回祖国。1946年深秋,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后,回到北京,被著名植物学家、林学家刘慎谔安排在中法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得知刘慎谔教授在云南设立的北平静生生物研究院云南工作站人员因抗战胜利后北归而无人管理时,感到十分可惜,毅然决定请求到那里工作并担任站长。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聘其为生物系教授。在担任系主任后,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指示,充分发挥云南环境和资源的优势,发展边疆生物科学教育,把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重点,使云南大学生物系成为以植物生态学为特点,以植物和动物分类学为基础,门类齐全、学科合理的一支专业队伍,还设立了“生态地植物研究室”。1956年开始,朱彦丞教授领导生物系进行云南植被和植物区分调查,玉龙雪山考察,对滇西横断山地区植被类型和分布作了详尽的研究,并于1957年出版了《丽江玉龙雪山植被调查专号》。朱教授还参加中科院考察队组织的橡胶宜林地调查,为发展我国橡胶事业做出了贡献。

朱彦丞在研究课题

曲仲湘和朱彦丞在讨论工作

1958年,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地理学家沃罗诺夫等到云大生物系讲学。高等教育部在云南大学设立了植物生态高级专业培训班。法瑞学派代表人物朱彦丞、苏联学派代表人物沃罗诺夫以及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曲仲湘等一起切磋、探讨问题,展示了生物系的开放、包容和高瞻远瞩的学风。朱彦丞还带领生物系教师成功引种阿尔巴尼亚油橄榄并进行系统研究,相关成果获1979年云南省科学大会奖。(www.daowen.com)

作为生态地植物研究法瑞学派的杰出代表,作为国际著名的法瑞地植物学派主要成员,朱彦丞先生一直在中国传承法瑞学派的方法、理论并做了开创性工作。他考察了云南的大部分地区,用法瑞学派方法和理论对云南滇青冈的研究就是样板,对东川大海子的亚高山草地的研究也是十分成功的典型;对禄劝县区域植被的研究为整个云南植被的区域研究打下了基础,在滇东北、滇西北地区森林和峡谷中留下深深的印迹。

他对室内研究和野外工作结合极为重视,受中科院昆明分院委托筹建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着手筹建云南大学生态地植物研究所,两个研究所在他逝世后相继成立。作为中国少有的地衣分类专家,朱彦丞教授在野外考察植被的同时,还做了中国地衣学的研究,至今云大生物系还保存着他搜集的一套中国地衣标本。

1977年后,朱彦丞教授担任《中国植被》的编委,并撰写书中主要章节。担任《云南植被》主编,发表了《昆明西山青冈栎群丛的初步研究》《滇东北大海子地区亚高山草场的群落研究及其资源评价》和《云南西北部中甸县哈巴雪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初步研究》等多篇论文。朱先生先后担任云南省科协副主席,云南省科普协会主席和云南植物协会理事长,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培养的教师和学生如姜汉侨、金振洲、朱维明等,成了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先生的学术思想、方法已影响全国,在中国形成老中青的学术团队,遍布大江南北,在教学、科研中成为一股无形的潮流,取得丰硕成果。每当谈起朱先生,人们都对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谦虚谨慎的作风深表敬意,赞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说明: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云南大学志》第十卷《人物志·人物卷·朱彦丞》(周鸿、朱化玲撰文)及由朱彦丞先生的学生提供,本文作于2018年3月21日,原载《云南大学报》,《老云大》《银杏集》刊用,云南广播电台播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