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植物研究室创立于1964年。十多年来,研究室教师的足迹遍及全省,收集整理了我省各地区、不同气候环境中的大量地植物标本和资料,仅蕨类植物标本室经研究鉴定的标本就达30000多份。写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论文。他们还参加编著全国的《中国植被》专著,编写了《云南植被》《云南森林》《植物生态学》教材和《植物生态和植物群落基础知识》等等。近年来,他们承担国家、省内外重点科研项目有:“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研究”“云南高原湖泊调查研究”“云南松类型研究”“云南草场研究”“中国蕨类植物志”的编写和“云南百万分之一植被图及百万分之一区划图”绘制等项目。一批中年教师在省内外一些学术组织中担任了工作,如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环保局顾问,省农业科技顾问,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地植物学委员会理事,省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副理事长,省植物学会生态专业组正、副组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有的担任《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植物分类学报》《植物学通报》《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研究》等全国性刊物的编委。有的教师还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十三届国际植物学会,进行学术交流,有的到美国访问讲学。这些工作对我国地植物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都做出了贡献。
这个研究室有16名教师: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助教8名。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和科研梯队。研究室学科也比较齐全,它有植物分类学、自然地理学和地植物学三个学科。朱彦丞教授是法瑞地植物学派在我国唯一的代表人物,曲仲湘教授留美和回国后曾发表过多篇地植物学的论文,属英美的植物学派。20世纪50年代,我校邀请莫斯科大学沃罗诺夫教授来校讲学,系统介绍苏联地植物学派的情况。所以,在研究工作中,结合几大学派的工作方法,突出了法瑞学派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出了“植物研究方法”课程,给研究生新开了“法瑞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系统介绍了法瑞学派(也包括英美学派)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现有的3名副教授和4名讲师,过去都是朱彦丞、曲仲湘两位教授的学生或助手,工作能力都比较强。8名助教现在都定了专业方向和近期内的主攻目标,指定了他们的指导老师。目前该研究室在学科研究上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又向数学生态等新方向发展。给研究生新开了系统生态学课程,并准备开出“生物圈”“蕨类学”及“数学生态学”等新课程,除完成科研任务外,还为本科生开出和将开出5门专业课和基础课,4门研究生课,在9门课中有5门是根据科研成果和科研需要新开出的课程。近三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8人,他们已招研究生8人,1983年招1人,并筹备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工作。由于科研工作的发展,丰富、充实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比较好。该研究室还积极运用学科知识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两年为省内外农、林、牧等生产单位相继开办了专业学习班两期,1983年还将办两期,培训专业人员650人。受到省科协、省植物学会和有关生产部门的好评。他们还为省科协、省冶金局、市建委等讲学多次,为生产单位鉴定植物标本500多份。
在梅里雪山考察
该研究室野外工作较多,因我省自然条件复杂,设备不足,工作十分艰苦,但很多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般每年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野外工作。暑假,正是进行植物野外调查工作的黄金季节。许多教师放弃休假,不计报酬,奔赴野外。有的到海拔很高、空气稀薄而寒冷的西部横断山区和高原地带,有的到骄阳似火的南部低热河谷,冒着烈日或阴雨,赤脚在冰冷刺骨的高原沼泽草甸上进行调查,住宿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或杳无人烟的深谷中。他们时常与山区农民同吃、同住,进行调查访问。有时赶不到住宿地点,晚上只能和衣坐卧在火塘边。为了得到准确的资料和重要的植物标本,爬再高的山,走再远的路,也要达到目的。有时还得做几次调查、采集,最后才做印证。在野外工作,即使再苦再累,也坚持把资料、标本基本整理好。在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参加学术活动方面,教师都比较谨慎,治学上比较严谨。他们尊重科学,讲究科学的态度,受到省内外同行的好评。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一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展现在大家面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使大家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干劲倍增,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方面,研究人员得到充实,使梯队的建设日臻完善;另一方面,研究室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收集了很多标本和资料。1980年以来,新采集的植物标本就有24000多份,群落标本10000多份。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重视了应用科学的研究,承担了一些国家急需和直接为我省大农业生产服务的科研项目,如“云南草场研究”和“云南松类型研究”等。还为省里举办了两次农业生产专业干部培训班,讲授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和农业生态的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www.daowen.com)
生态地植物研究室直到目前没有教辅人员和行政人员,但工作上的责任感促使同志们尽力自觉分担各种杂务,工作井井有条。他们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扶持,可以说是一个团结互助和谐的整体。一位教师的亲属卧床三年多,而该教师又经常出差,有时长达两三个月,研究室里的其他同志就主动到他家照顾病人,使这位教师解除后顾之忧,能安心工作。有的同志患病全休,教师们就经常到家里探望,把工资送到家里。大家都觉得生活在这个集体里感到特别的温暖。
他们为什么这样齐心?有这么大的干劲?这样团结?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这里有一股向心力,这个向心力来自每个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云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极为丰富的地植物资源,是国内外同行瞩目的地方,被誉为“植物王国”,生活和工作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理该为祖国生态地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宏伟规划,如催春的战鼓,激励着他们去奋发。大家说,为我省的农林牧副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室的一些老教师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收集、积累了较丰富的科学资料,打下了良好的科研、教学的基础,大家都十分珍惜老前辈的成果,中年教师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深感任重而道远。他们决心要为祖国的地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做出成绩,引起重视”,这一共同愿望鼓舞大家奋发向上、勇往直前。有的同志说,我们要一辈子待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边疆的建设事业。俗话说得好,干工作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研究室全都占了。有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为研究室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我们觉得,在这里大有奔头、大有希望。
(本文原载《云南大学报》1983年4月15日,《云南日报》刊用,云南广播电台播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