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早期天文学与文明研究成果

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早期天文学与文明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月30日,惊蛰,日落18:36。日落18:59,19:35昏,大火星高度角0°20',方位角265°38'。公元前3000年,大火星昏见东方发生在春分之前几日,昏伏西方发生在处暑到白露之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大火星的见伏晚了将近1个节气,但是都可以说是在春季昏见东方,秋季昏伏西方,对于指导农业生产都有意义。[3]刘斌:《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早期天文学与文明研究成果

(一)立春开始的5个节气的苍龙星象及大火星可见情况

2月27日,立春,日落18:19。18:55分为昏时,角宿出地平,亢宿半出地平,角宿一高度角8°31',方位角77°24'。

3月15日,雨水,日落18:28。19:04分为昏时,角、亢出地平,氐宿半见。角宿一高度角23°55',方位角85°42'。

3月30日,惊蛰,日落18:36。19:12分为昏时,角、亢、氐出地平。房宿正出地平,房宿中最亮的房宿二(天蝎座delta)方位角88°32',高度角0°36'。角宿一方位角94°03',高度角38°29'。

4月15日,春分,日落18:43。19:19分为昏时,角、亢、氐、房、心都出地平。角宿一高度角53°28',方位角105°27'。大火星高度角7°59',方位角99°04'。

5月1日,清明,日落18:50。19:26分为昏时,角、亢、氐、房、心、尾都出地上。角宿一高度角67°16',方位角125°51'。大火星高度角22°41',方位角108°48'。

(二)大火星昏见东方

按照日落后二刻半的标准:(1)昏出东方地平发生在4月7日,日落18:40,19:16昏,大火星高度角0°51',方位角94°43'。(2)昏见东方发生在4月10日,日落18:41,昏时19:17,大火星高度角3°25',方位角96°18'。

按照日入地平6°的标准:(1)昏出东方地平发生在4月10日,19:05,太阳高度-6°11',大火星高度角0°16',方位角94°19'。(2)昏见东方发生在4月13日,19:06,太阳高度-6°02',大火星高度角3°35',方位角96°24'。

将上面几种情况列如下表3-6。

表3-6 公元前3000年大火星昏见情况

所以,大火星昏见东方发生在4月10—13日之间,春分之前(4月15日春分)。

(三)大火星昏入西方

按照日落二刻半为昏的标准:(1)大火星昏入地平发生在9月27日。日落18:59,19:35昏,大火星高度角0°20',方位角265°38'。(2)大火星昏伏发生在9月22日,日落19:04,昏时19:40,大火星高度角3°14',方位角263°48'。

按照日入地平6°的标准:(1)大火星昏入地平发生在10月1日,白露,19:19,太阳高度-6°09',大火星高度角0°23',方位角265°36'。(2)大火星昏伏发生在9月26日,19:24,太阳高度角-6°0',大火星高度角3°17',方位角263°46'。

将上面几种情况列如下表3-7。

表3-7 公元前3000年大火星昏伏情况

所以,大火星昏伏发生在9月22—26日之间,处暑与白露之间。(9月16日处暑,10月1日白露。)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城头山,公元前4000年,大火星昏见东方发生在惊蛰之前几日,昏伏西方发生在处暑之前几日。公元前3500年,大火星昏见东方发生在惊蛰之后几日,昏伏西方发生在处暑前后。公元前3000年,大火星昏见东方发生在春分之前几日,昏伏西方发生在处暑到白露之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大火星的见伏晚了将近1个节气,但是都可以说是在春季昏见东方,秋季昏伏西方,对于指导农业生产都有意义。

【注释】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7期,第1-2、4-19、97页。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7期,第1-2、4-19、97页。

[3]刘斌:《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4]刘斌:《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第1、32-51、102页。

[6](吴)韦昭注:《国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406册,第8页。

[7]黄侃经文句读,(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年版,第19页。

[8](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页。

[9](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4页。(www.daowen.com)

[10](汉)郑氏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389页。

[11](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48页。

[12](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6页。

[13](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7页。

[14](汉)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2324页。

[15](汉)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2324页。

[16](吴)韦昭注:《国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406册,第22页。

[17](宋)王应麟:《六经天文编》卷下,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786册,第180页。

[18]庞朴:《“火历”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第131-137页。《“火历”续探》,《中国文化研究辑刊》第一辑,1982年。《“火历”三探》,《文史哲》1984年第1期,第21-29页。《火历钩沉》,《中国文化》1989年第1期,第3-23页。

[19]庞朴:《“火历”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第131-137页。

[20]王震中:《试论陶文“”“”与“大火”星及火正》,《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6期,第30-37页。

[21](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49页。

[22](汉)郑氏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843页。

[23](汉)郑氏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第843页。

[24](宋)叶时:《礼经汇元》,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92册,第165页。

[25](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6页。

[26]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08页。

[27]Leopard de Saussure,Les Origines de L'Astronomie Chinoise,Paris:Labrarie orientale et americaine Maisonneuve frères,1930.

[28]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二),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48页。

[29]夏含夷:《周易乾卦六龙新解》,《文史》第24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14页。

[30]陈久金:《周易·乾卦六龙与季节的关系》,《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年第6卷第3期,第206-212页。

[31]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310页。

[32]宋会群:《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第78-88页。

[33]柯资能:《〈乾卦〉爻辞中星宿信息钩沉》,《周易研究》2007年第2期,第24-27、72页。

[34](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6页。

[35](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89页。

[36]赵庄愚:《从星位岁差论证几部古典著作的星象年代及成书年代》,《科技史文集》第十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69-92页。

[37]胡铁珠:《〈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19卷第3期,第234-250页。

[38]胡铁珠:《〈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19卷第3期,第234-2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