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星在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阶段,位于赤道附近,非常有利于观测。由于岁差的原因,大火星的赤经、赤纬在不断变化。下表3-1中列出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前2000年、前1000年,公元1年、1000年以及2012年它的视赤经及视赤纬值(数据通过skymap软件得到)。
表3-1 大火星赤经赤纬变化
可以看到,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大火星正在赤道附近,赤纬从赤道北约2°变化到赤道南约4°。赤经在11h~12h之间,与春分点基本相对。
春季的傍晚太阳落入西方地平线后,大火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升到正南方时高度角很高。随着季节的变化,到了夏季黄昏,大火星已经基本在正南方了。
以某一特定恒星南中天的季节来反推其观测时代,结果和观测地点的纬度、观测日期、观测时刻有关。傍晚观测恒星的时刻,中国古代是以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日出前二刻半为旦,一日为一百刻;现代天文学规定太阳在地平线下6°为民用昏影终或民用晨光始,skymap软件就是以这一标准变换星图的背景亮度。胡铁珠在计算《夏小正》星象年代时采用日入后二刻半的标准,同时指出在中原地区的纬度太阳在地平线下6°约相当于日出前或日入后二刻,此时天空中较亮的恒星会逐渐显现或消失,参宿、北斗、大火这样明亮并有醒目形状的星宿应该可以在太阳位于地平线下6°时观测到;如果以大火星在某特定节气昏中确定年代,采用现代民用晨昏蒙影计算得到的结果较采用二刻半计算的结果得到的恒星中天年代会向前移动约150年。[37](www.daowen.com)
六龙是对苍龙星象在天上的描述这一点已得到公认。既然中国古人对苍龙星象认识极早,其中的大火星又受到格外的重视,因此以观测大火星和苍龙星象在黄昏时升起的情况来确定大致的季节,从而制定农时就应该有悠久的传统。在此不是以大火星在某特定节气昏中、昏见或昏伏讨论观测的年代,而是反过来,讨论在城头山的时代和纬度,所见到的大火星和东方苍龙的情况。下面分别讨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3个年份中,在城头山遗址所在的纬度,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5个节气黄昏时观测到的苍龙星象和大火星的情况,以及大火星昏见和昏伏的情况。全部数据由skymap软件得出。因为该软件对于格里高利历之前的年代使用的是儒略历,所以季节在月份中的位置与现行公历不同。
对于昏见与昏伏,需要加以说明。昏见指太阳落下之后,天光转暗到刚好能看到恒星之时,大火星恰好在东方升起。在此日之前,黄昏时大火星尚不可见,而是处于东方地平线下,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升起的时间逐日提早,直到天光转暗昏时大火星即已升出地平。昏伏的情况与此相反,指日落时大火星已伏在西方地平线下不可见,在此日之前,日落后天光转暗到恒星可见时,可以看到大火星在西方地平线之上。
计算5个节气昏时苍龙星象的可见情况,此处采用中国古代关于“昏”的标准,即以日落后二刻半为昏,一日为一百刻,二刻半相当于现在的36分钟。
大火星昏见和昏伏日期的确定比较复杂。影响大火星昏见和昏伏的日期的因素除了“昏”的规定之外,还有黄昏时大火星升到地平线的高度。由于近地面大气层的影响,地平高度很低的星并不能看见。中国古代对于行星的可见情况有较多讨论,东汉以后是以行星黄经距太阳15°为可见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对恒星并不适用。[38]恒星可见的最低高度随着观测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考虑到古代观测条件较现在要好,下面采用地平线以上3°为标准,即昏时大火星的高度角超过3°作为大火星昏见。采取这一标准的根据是,中国古代以老人星见为吉兆,表明老人星处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老人星是船底座α星,是全天第二亮的恒星,在公元100年洛阳的纬度,老人星南中天的高度是3°4',在公元700年西安的纬度,老人星南中天的高度是3°37',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可以看到地平高度3°以上的恒星。
下面讨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三个年代,分别对于两种黄昏标准,给出大火星刚出地平和高于地平3°的见伏日期。实际上刚出地平不可见,只是一个理论值,应以高于地平3°作为可见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