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首次呈现五代十国丰富史料,采用古文,增添小说材料和新内容

首次呈现五代十国丰富史料,采用古文,增添小说材料和新内容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书多据五代各朝实录和范质《五代通录》等史籍,仿照《三国志》体例,保存了五代十国时期的丰富史料。新书不用骈文而用古文撰述,采用小说材料,并增加了以前史书所没有的仪卫、选举、兵等志。1066年四月正式置史局编修以前,司马光原已写成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共8卷,称为《通志》。正式置局以后,到1170年九月司马光赴洛阳以前,史局设在开封,由刘恕和刘攽协助编修。宋代以前,史体只有编年、纪传两种。

首次呈现五代十国丰富史料,采用古文,增添小说材料和新内容

北宋时期继续编修唐代和五代十国历史,并对旧史重新作了一些整理。

《旧五代史》 该书原名《五代史》。宋初,薛居正等人受宋太祖之命,编撰梁、唐、晋、汉、周五代史,974年成书,共150卷,目录,2卷。此书多据五代各朝实录和范质《五代通录》等史籍,仿照《三国志》体例,保存了五代十国时期的丰富史料。

《唐会要》和《五代会要》 唐朝人编纂过几种当代会要,但唐宣宗以后,记载阙如。北宋初,王溥采录宣宗到唐末的史事,续编成《唐会要》100卷。全书分514目,详细记载这一时期的沿革损益。王溥又编成《五代会要》30卷,共279目。

新唐书》 五代后晋刘昫、张昭远等人撰《唐书》,成书仓促。宋仁宗嫌其浅陋,命欧阳修宋祁、范镇等人重修。1060年全书编成,共225卷、目录1卷,称为《新唐书》。刘昫旧著称《旧唐书》。新书严谨简洁,本纪不如旧书材料丰富,志比旧书详尽。新书不用骈文而用古文撰述,采用小说材料,并增加了以前史书所没有的仪卫、选举、兵等志。新书的缺点是任意删弃旧书资料,改写文句,并仿照《春秋》义例,多有褒贬。

《新五代史》 北宋欧阳修对《旧五代史》极为不满,决心重作,撰成《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74卷,藏于家。死后,家属上献朝廷刊行。此书在体例方面,效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限,把五朝的纪、传综合一起,按时问先后编排。列传部分采用类传,分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等传,历官数朝的人编在杂传。

但模仿《春秋》义例,以一字寓褒贬,宣扬儒学的说教,王安石评其为“文辞多不合义”。书中因过分讲究文辞,往往使史实失真。欧阳修私人改编官修的正史,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一个创举。此后,路振撰《九国志》51卷,南宋陆游撰《南唐书》18卷,也都是重要的私人著述。

资治通鉴》 该书的编成,是历史学的重大成就。全书共294卷、目录和考异各30卷。1066年,司马光奉诏设局编修,1084年书成奏上。全书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春秋》为编年国史)。(www.daowen.com)

1066年四月正式置史局编修以前,司马光原已写成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403年—前207年)的史事,共8卷,称为《通志》。这就是后来《资治通鉴》的前8卷。正式置局以后,到1170年九月司马光赴洛阳以前,史局设在开封,由刘恕和刘攽协助编修。刘攽专职汉史长编的写作。刘恕撰魏晋南北朝的长编。在开封的5年时间里,司马光及其助手写完了《资治通鉴》前、后《汉纪》各30卷、《魏纪》10卷。1171年初,刘攽离开史局,六月,由范祖禹接替。

1170年九月,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而离开开封,出知永兴军。1171年四月,改为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以史局自随,在洛阳继续编写。这时期,范祖禹专修唐代的长编和刘恕未完成的五代十国的长编(刘恕已死)。

司马光广泛收集史料,如正史、杂史、笔记、小说。地志、文集等,按时间顺序撰“丛目”,即大事目录,兼作史料索引。编写长编的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方法是按丛目的史料索引,翻阅全部有关史料,然后决定取舍、详略。写成后,由司马光删繁去冗,修辞润色,最后定稿。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要从历史上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政治统治术,以资借鉴。他自己说因为厌烦旧史的繁杂,所以“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是为了“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谢赐〈通鉴·序〉表》)。宋神宗因而赐名本书为《资治通鉴》。但他在编写时,并不着重于“《春秋》义法”,力求符合历史事实,言必有据。对于记载中分歧较大的事项,选择证据分明、情理近实的写入正文。其余则另行编录,说明舍此取彼的理由,写成《考异》一书,以资参阅。

《资治通鉴》语言简洁,叙事生动。宋神宗称赞为“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恰当的评语。《资治通鉴》作为最早的一部编年通史,标志着历史学达到了新的水平。

《通鉴纪事本末》 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共42卷,1173年稍后成书。宋代以前,史体只有编年、纪传两种。袁枢喜读《资治通鉴》,但《资治通鉴》卷帙较多,一件事或者隔越几卷,翻检不易。袁枢自出新意,把《资治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件事各详始终,自列标题,每篇又按时间顺序自为头尾。从三家分晋到周世宗淮南,经纬清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目了然。从而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创立了新的史体——纪事本末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